◇2020年8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安徽考察時強調,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在加快建設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進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刻把握發展的階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
◇三年來,安徽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確定以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謀劃制造強省建設中長期規劃,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
◇安徽不懈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把“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作為十大新興產業之一強力推進,今年更是將汽車產業提升為“首位產業”,定位于“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今年上半年,安徽新能源汽車產量34.2萬輛,增長87.8%,占全國的9%,相當于全國每十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接近一輛“安徽造”。
◇創新活躍強勁、制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文化底蘊深厚——這是今天的安徽對自己的一個畫像。憑借這些特色優勢,安徽志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強擔當,在深化科技和產業創新上當先鋒,在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上走在前。
◇安徽大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合一”,圍繞產業鏈、創新鏈構建資金鏈、人才鏈,圍繞資金鏈、人才鏈吸附產業鏈、創新鏈,使一切創新創業的元素競相涌動、碰撞耦合、彼此成全,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發展生態。
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劉菁?張紫赟?馬姝瑞?胡銳
巢湖東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之一凌家灘遺址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中,一枚5000多年前的玉人雕件上被發現有個直徑約0.15毫米的隧孔,人類史前文明的制造智慧令人驚嘆。
巢湖西岸,2023世界制造業大會將于9月20日在此舉辦,構建高層次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進一步為促進全球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共享共贏作出積極貢獻。今天的安徽“智造”海內外矚目。
2020年8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安徽考察時強調,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在加快建設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進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刻把握發展的階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現代化水平。
三年來,安徽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牢牢把握“更大作為、更大進展”這個總要求,先后出臺了《關于堅持高質量發展奮力在中部崛起中闖出新路的實施意見》《關于堅定不移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前進奮力走出新時代安徽高質量發展新路的決定》等政策文件,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確定以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謀劃制造強省建設中長期規劃,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聚力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
三年來,安徽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績斐然:2021年進出口總額首破千億美元,2022年安徽省經濟總量歷史性地躋身全國前十、區域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七、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占比全國9%……
剛剛召開的中共安徽省委十一屆五次全體會議提出,當前安徽正處于厚積薄發、動能強勁、大有可為的上升期、關鍵期,推動高質量發展其時已至、其勢已成。
安徽省委書記韓俊表示,堅持把安徽發展放在黨中央對安徽的戰略定位上、放在全球經濟發展大背景下、放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三角發展的總體部署中思考謀劃,加快建設科技強省、制造強省、農業強省、生態強省、人才強省、教育強省、文化強省,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等十一個方面“展現更大作為”,奮力走出新時代安徽高質量發展新路。
在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區石臺鎮農民工創業園,一家針織企業的工人在織襪車間作業(2023年3月28日攝)萬善朝攝 / 《瞭望》
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現象級產業地標崛起
盛夏時節,位于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生產基地,數百個機器人有條不紊地運轉,碩大的工廠車間只需要不超過百名工人。這一總投資231億元人民幣的大眾安徽新能源汽車項目,將于今年底實現首臺車型量產。
“中國已經成為國際汽車工業的強者,大眾安徽將繼續投資安徽合肥。”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首席財務官哈約根今年5月表示。
7月,大眾汽車集團宣布向小鵬汽車注資約7億美元,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將成為小鵬的合作伙伴。總投資約10億歐元的大眾科技于5月31日在合肥注冊成立,這是大眾汽車集團除德國沃爾夫斯堡外唯一的研發基地。
包括“年輕”的大眾科技,以及大眾安徽、國軒高科在內,大眾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三家“重磅”對外投資主體,均落戶安徽。
近年來,安徽堅定不移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不懈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堅持把“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作為十大新興產業之一強力推進,今年更是將汽車產業提升為“首位產業”,定位于“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安徽明確提出,圍繞創新、‘智造’、服務、人才、文化、資本、開放等七大生態建設,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強省。”安徽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郭浩說。
憑借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重大發展機遇的把握,安徽接連下“先手棋”:投資“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電動汽車企業之一”蔚來汽車,吸引蔚來中國總部落子合肥;推動比亞迪合肥基地項目開工建設后僅用10個月就實現第一輛整車下線,三期全部建成達產后可實現年產值近2000億元,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總產值不少于3000億元……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安徽新能源汽車產量34.2萬輛,增長87.8%,占全國的9%,相當于全國每十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接近一輛“安徽造”。
如今,除集聚奇瑞、蔚來、大眾、比亞迪、江淮、長安、漢馬科技等7家整車企業外,安徽還擁有國軒高科、中創新航、巨一科技、伯特利等掌握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的規上零部件企業1100余家,建立起整車、發動機、車身、底盤、內外飾、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的全產業鏈體系,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三大主導方向“一鏈三線”戰略布局,燃油、純電、混動和氫燃料多種技術路線齊備。
“合肥正在打造有國際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之都’。”合肥市委書記虞愛華說。
走進位于滁州的東方日升(安徽)新能源有限公司,一輛輛AGV小車(自動導引運輸車)在電池生產車間里來往穿梭、取送物料,明亮整潔的車間里一派繁忙景象。
“企業2022年實現產值118億元,目前單日設計產能230萬片高效電池的二期項目進入基建配套設施收尾階段,生產車間全面開線爬坡,預計10月滿產。”東方日升企業事務部經理張朝寅說。
聚焦打造“世界光伏之都”的滁州,是安徽新興產業欣欣向榮的又一處縮影。今年上半年,滁州光伏產業產值超600億元、增長65%;落地和在談光伏產業重點項目近120個,總投資近3000億元。
產業體系的質量,奠定了經濟發展的質量。
2022年,安徽戰略性新興產業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超過40%,越來越多的新興產業從“高原”邁向“群峰”:集成電路產業集聚產業鏈上下游企業400多家,2022年營業收入突破500億元;光伏產業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26.8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954.9億元;新型顯示產業實現“從沙子到整機”整體布局,全球20%的液晶顯示屏在安徽生產;人工智能產業中可穿戴智能設備出貨量全球第一,“星火認知大模型”在合肥發布并接連取得應用成果……
“放手”發展當下,“放眼”蓄勢未來。
走進合肥西郊,深空探測實驗室總部落戶已一年多,這里將建成為我國深空探測領域重大科技工程的綜合支撐平臺,培育月球科研站等國際大科學計劃,聚焦深空互聯網、深空遙感、深空資源利用的空天信息產業園初具規模,1.3平方公里的深空科學城即將開建。
“怎么支持都不為過”,這是安徽對深空探測實驗室建設的承諾,助力把深空探測實驗室打造成具有國際重要影響力的綜合性研究基地。
距離深空探測實驗室數公里處,數百米長的云飛路濃蔭鋪展。分布著數十家量子科技產業鏈企業的這條路,就是知名的“量子大道”,世界首條千公里級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干線”、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的“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等都誕生于此。
幾年前還幾乎“不存在”的量子產業,正在合肥蓬勃而起。合肥制定出臺《合肥市量子信息產業發展規劃(2020—2030年)》,在創新支持、成果轉化、試點工程、場景建設方面多管齊下,加速量子科技成果從“落地生根”到“開花結果”。
今天的前沿領域、創新科技,孕育著明天新的“產業地標”。
中共安徽省委十一屆五次全體會議提出,堅定不移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做好產業延鏈、補鏈、強鏈文章,大抓百億項目攻堅,以數字賦能、高端引領做強傳統產業,以聚鏈成群、集群成勢做大新興產業,以深度融合、提升算力壯大數字產業,以前瞻布局、多點搶灘發展未來產業,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構建從千億級到萬億級的產業梯次發展格局。
在安徽蕪湖港朱家橋港區國際集裝箱碼頭,整齊排列的汽車等待出口(2022年8月19日攝)肖本祥攝 / 《瞭望》
“鏈”動全球資源要素?揚皖所長構建新發展格局
創新活躍強勁、制造特色鮮明、生態資源良好、內陸腹地廣闊、文化底蘊深厚——這是今天的安徽對自己的一個畫像。憑借這些特色優勢,安徽志在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強擔當,在深化科技和產業創新上當先鋒,在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上走在前。
從地理版圖上俯瞰,安徽承東啟西、左右逢源、通江達海,多重區位優勢疊加,讓安徽天然具備搶抓多重國家戰略、深度參與國內國際產業協作、高效配置全球要素資源的新機遇。
大江奔流,潮涌東方。向內,安徽是唯一一個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三大國家戰略疊加的省份,區位優勢不斷轉化為發展勢能,支撐國內大循環更為有力。
走進蕪湖市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測試區,一臺小負載智能機器人正聽從指令,靈巧地揮舞著機械臂,進行多項檢驗操作。“畢業”后,它將在汽車及零部件、電子信息等行業生產線大顯身手。
作為擁有全國首個國家級機器人產業發展集聚區的城市,蕪湖市發起設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機器人產業聯盟,抱團攻關科技難題,做大做強產業市場,助力我國機器人產業鏈供應鏈穩定。
串聯長三角一市三省9座城市的G60科創走廊,是區域科技創新、產業合作重要引擎,而安徽依托自身科創優勢和產業特色,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借上長三角的“東風”,搭上一體化的“快車”,是安徽發展的最大機遇、最大勢能、最大紅利。
揚“創新活躍強勁”之長:在強化高水平科技供給上,安徽繼續深化張江、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加快建設G60科創走廊,共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安徽中心。
揚“制造特色鮮明”之長:在區域產業合作方面,安徽布局建設長三角區域量子通信城際干線網絡,共同組建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長三角產業鏈聯盟。
揚“內陸腹地廣闊”之長:在促進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順暢流動上,安徽聯手滬蘇浙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世界級機場群和國際化港口群,推動長三角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合力建設省際毗鄰地區新型功能區、省際合作園區等產業合作平臺。
承東啟西,連南接北。落實中部崛起戰略,安徽持續深化與中部省份的多層次對接,推動科技、產業深度合作,強化合肥都市圈與中部城市群協同發展,積極推進皖江城市群、沿江交通網、重大生產力布局建設。
從空中俯瞰合肥高新區,“中國聲谷”的雙子大樓格外醒目。這里是國家級人工智能重要產業基地,也是安徽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一張“名片”。2022年起,安徽牽手湖北實施中國(合肥)聲谷與中國(武漢)光谷“雙谷同創”工程,激發了中部地區科技創新“乘數效應”。
皖北地區曾被稱為安徽經濟的“碗底”。近年來,乘著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春風,皖北逐步補齊發展“短板”:阜陽市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特色鮮明;亳州市做大做強現代中醫藥及大健康產業;宿州市著力打造汽車零部件、預制菜、光伏能源三大基地;淮北市從黑灰煤城邁向生態美城,產業結構從“一煤獨大”到“五群十鏈”;蚌埠市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硅基新材料和生物基新材料勢頭正勁……
通江達海、擁抱世界。向外,安徽以實體經濟為抓手“鏈”動全球,高效配置全球要素資源,積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助力國內國際雙循環更為通暢。
走進位于安徽合肥的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展廳,一個跳躍著數據與圖表的大屏映入眼簾,在這個智慧能源管理平臺上,光伏電站建設情況、節能減排數量、當日發電量等數據一目了然。
作為光伏逆變器年出貨量全球第一的企業,陽光電源2023年上半年營業收入預計同比增長112%~144%,上揚的數字“與公司積極融入全球新能源市場密不可分”。
安徽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2年,安徽省進出口年平均增幅達到17%。進出口總量連跨五個千億元臺階,由全國第16位提升至第12位。
“國際貿易的加速度越來越明顯,一方面體現在‘安徽商路’越走越寬,經貿朋友圈已覆蓋全球97%的國家和地區;另一方面體現在‘安徽制造’享譽世界。”安徽省商務廳副廳長劉光說。
今年上半年,安徽省貨物進出口總額3775.5億元,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出口219.3億元、增長51.7%。
——走出去,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皖企“走出去”足跡已經遍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今年上半年,全省實際對外投資12.6億美元,實際對外投資額從2016年全國第17位提升至第9位。
——引進來,更多外商投資和項目紛至沓來。除大眾汽車集團外,美國康寧、法國圣戈班等一批存量企業持續擴大在皖投資,“投資安徽行”、“天下徽商”圓桌會、“跨國公司對接會”、“徽動全球”百團出海等外資招引活動精彩紛呈。今年上半年,全省實際使用外資11.9億美元,增長33.8%;制造業、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分別增長68.8%、68%。
劉光告訴記者,目前已有90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在皖投資項目超180個,累計已有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皖投資,全省設立了外資企業4600多家,引進外國人才2萬余人次。今年上半年,中國(安徽)自由貿易試驗區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34.7%,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96.2%。
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一個更加自信開放的安徽欣欣向上。
在位于安徽省蕪湖市灣沚區的中電科蕪湖鉆石飛機制造有限公司內,技術人員進行飛機檢測工作(2021 年11月21日攝)張端攝 / 《瞭望》
在安徽省淮北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家陶鋁汽車部件生產企業,工人在生產車間內工作(2023年4月25 日攝)萬善朝攝 / 《瞭望》
在合肥市瑤海區長三角數字科技示范園,一家電子科技企業的工作人員對電子元件產品進行檢測(2023年6月25日攝)解琛攝 / 《瞭望》
深化改革促進“四鏈合一”?匯聚高質量發展動能
2023年4月12日,合肥科學島上,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創造新的世界紀錄——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
在一次次創造世界紀錄的科技突破中,EAST裝置上匯聚了“超高溫”“超低溫”“超高真空”“超強磁場”等一批尖端技術,這些技術在合力奔向“能源自由”終極目標的途中,也在“沿途下蛋”轉化出一項項產業成果。
合肥市軌道交通5號線海棠站,來往的人們只需從一臺白色的機器旁經過,即可實時無感地被檢測出是否攜帶違禁物品。這一新型人體安檢設備,便是衍生自EAST裝置上高精度太赫茲激光偏振干涉儀的監測技術。
2019年8月,來自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們,成立了安徽中科太赫茲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主動式太赫茲人體成像安檢儀、太赫茲激光透射成像系統、太赫茲數字CT等多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產品。
被稱為“國之重器”的大科學裝置正加速催生應用成果,不僅“人造太陽”光學技術衍生新型安檢設備,還有穩態強磁場技術助力研發抗癌新藥、同步輻射光源幫助提升新能源汽車電池續航力等。
安徽省省長王清憲表示,安徽大力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合一”,圍繞產業鏈、創新鏈構建資金鏈、人才鏈,圍繞資金鏈、人才鏈吸附產業鏈、創新鏈,使一切創新創業的元素競相涌動、碰撞耦合、彼此成全,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發展生態。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然而要把從“0”到“1”的科技創新,轉化為從“1”到“100”的實際生產力,卻并不容易。解放和激發“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安徽積累了獨特的心得。
安徽省提出以創新型省份建設為旗幟性抓手,出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行動方案等,深耕前沿科技“沿途下蛋”機制、實施科創“栽樹工程”,提高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中的比重與貢獻率。
2022年8月,科大智能物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遇到技術瓶頸,鋼管表面瑕疵檢測精度始終難以達標,公司研發副總裁王筱圃抱著試一試態度,在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布技術需求。
線上“發榜”,很快引來專家“揭榜”。經過平臺“技術經理人”篩選與牽線,王筱圃的需求與一位高校老師的研究項目高度匹配,雙方很快達成合作。如今,羚羊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安徽省首個政企聯合打造、市場化運作的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已入駐用戶超35.9萬,累計服務企業113.2萬次。
針對成果轉化痛點難點,鼓勵“科創驛站”“技術經理人”“場景對接人”等不同形態科創新載體和“新職人”加強對接;啟動建設“科大硅谷”,以中國科大等高校院所全球校友為紐帶,匯聚世界創新力量;設立中國科大科技商學院,加速培養“懂科技、懂產業、懂資本、懂市場、懂管理”的復合型科技產業組織人才……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下,2022年,安徽區域創新能力躍居全國第7,經濟總量歷史性地躋身全國前十,江淮大地之上正加速形成“喬木”參天、“灌木”茁壯、“苗圃”蔥郁的“創新森林”。
人才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安徽推動人才政策從1.0到4.0迭代升級,制定《關于大力實施人才興皖工程加快打造人才發展和創新高地的若干措施》,破除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服務、支持、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為發展實體經濟集聚“第一資源”。
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是安徽省、合肥市與清華大學三方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已集聚1400余名各類人才,其中科研人員超一半。
鼓勵科技人才在企兼職、探索知識產權作價入股等政策,既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也增強科研活動有效性。如今,研究院團隊已成功研發燃氣安全監測預警系統、消防社會化服務云平臺等系列產業化成果。
“截至目前,累計孵化16家企業。研究院全職科研人員在孵化企業兼職率超90%,兼職收入占總收入比重約64%。”研究院負責人說。
安徽省委組織部副部長蔣曦說,人才工作始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尤其服務好制造強省建設,加大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人才支持保障。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2022年安徽常住人口逆勢實現凈增長,比上年增加14萬人,人才“第一資源”正加速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第一動力”。
一心一意謀發展、一刻不停向前進。安徽堅持揚皖所長、放大優勢,奮力推動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積厚成勢、新時代高質量發展新路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