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夫穩
8月27日,“尼好,戲劇!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在濟寧落下帷幕。
半個月時間里,這場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濟寧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戲劇節”賺足了眼球和流量,也給舉辦城市打開了一扇藝術之窗。
聚力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先行示范區的濟寧,這次把目光瞄準高雅藝術——小眾化的戲劇,大張旗鼓舉辦戲劇節,為什么要這樣做?效果如何?給城市文旅發展有何啟示?
是創新創造,更是實踐
8月13日至8月27日,濟寧成了戲劇的天堂。
一群朝氣蓬勃的青年才俊相聚濟寧尼山,談戲論劇;11位青年導演的10部原創劇目、5部特邀劇目和4部高校青春劇目輪番上陣,以饗觀眾。
張藝興、陳數、孫紅雷、倪大紅等一眾國話大咖接連亮相期間的藝術工坊、大師講堂等活動,與來自天南海北的文藝青年互動交流,傳遞戲劇堅定又溫暖的精神力量。
在孔孟之鄉濟寧,已連續舉辦了39屆國際孔子文化節、8屆世界儒學大會、8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2020中國網絡誠信大會、2021“一帶一路”年度漢字發布等重大文化活動,充分彰顯了中國形象、齊魯風格、濟寧特色。這次將目光瞄準曲高和寡的高雅藝術——小眾化的戲劇,背后是何考量?
開幕式上給出了答案。以“傳承千年文脈、發揚民族精神、強大文化自信自強、推動藝術創新創造活力”為理念,創造性演繹、創新性展示了一場深具傳統文化底蘊的文藝表演,拉開了戲劇節的大幕。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也坦言了期望,即表達對圣賢智慧的敬意,傳達對文化經典的轉譯,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交融,讓儒學傳承與戲劇藝術互創作。
隨即,一場儒學傳承與現代藝術的對話精彩上演,一場青春與戲劇的碰撞激蕩開來。
是文化認同,更是自信
上演的10部原創劇目以新經典、新田野、新城市為主題,展開與傳統、現代、思想、生活的“對話”。為期半個月的戲劇節上,現代戲劇藝術與傳統文化思想做到水乳交融了嗎?
人民網8月21日報道,離話劇《夜行記》開場還有1個小時,觀眾就在劇場外排起長隊。這部取材于孔子“陳蔡之厄”典故的作品,通過現代劇場語匯傳遞儒家思想的影響。該劇導演李瑜說:“希望青年人也能像劇中人一樣,遵循心中的光,一路前行。”
隨后來自齊魯網的報道顯示,從官方預約渠道來看,一些熱門劇目的門票業已售罄,甚至有戲劇愛好者在社交平臺表示一票難求,充分彰顯了戲劇對公眾的強大吸引力。
8月19日至20日,舞劇《西游》在濟寧大劇院上演。該作品以悟空的視角,結合《西游記》中重要的劇情展開舞劇敘述。作品將舞蹈語言與當代藝術進行融合創作,運用西方交響樂、中國民族舞蹈等元素,闡釋對于中國經典名著的理解。
一名觀眾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表示:“很有新意,這個舞劇從現代舞的表現手法,它主要是表現的一個人的一種個性和內在的一種力量,它是讓你自己去和舞蹈和音樂共同去理解這個作品。”
小眾的高雅藝術受到歡迎,是這次戲劇節在傳承傳統文化、轉譯文化經典中的市場反饋之喜。
不過,也有一種聲音認為,濟寧這場戲劇節的成功應歸功于暑期檔旅游旺季所帶來的人氣效應,至于有多少觀眾或游客是專門奔著看戲而來的尚待推敲,然而期間鮮有街頭巷尾的表演顯得美中不足。
是文旅協同,更是控潛
今年一季度,濟寧尼山圣境接待游客約25萬人次,同比增長42%;五一假期前三天,共接待游客7萬多人次,創開業運營以來新高。暑假期間接待的大部分是研學旅游團,客流量翻倍增長,每晚金聲玉振廣場和至圣廣場都人山人海。
落地青年導演創作扶持計劃第二季,舉辦系列戲劇藝術活動,這是從優秀傳統文化向現代文藝的一種融合延伸,還是另辟蹊徑、嘗試新興文旅業態?
濟寧職業技術學院外國語系副教授、旅游管理專業骨干教師孫麗認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始終是文旅產業的嶄新課題,濟寧尤其是曲阜尼山的文旅市場已經具備向藝術領域開拓的實力,“‘尼好,戲劇!’也將助力尼山向國際一流文藝名鎮邁出堅實步伐。”
當前,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話劇市場已呈現飽和,二三線城市小眾的文藝需求出現快速增長。濟寧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厚重的歷史底蘊、堅實的文旅市場,這將為文化和藝術提供更廣闊的“創作”空間。
“保持開放姿態,引進文化元素,讓高雅藝術賦能文旅融合。”孫麗說,匆忙的游客游覽過歷史文化后,為觀看話劇等藝術展演再停下腳步,從營銷角度看,這是令市場夢寐以求的“一日游變兩日游”。
她同時分析說,今后,濟寧會以更開放的姿態引進多元化文化元素,讓古老的“東方圣城”煥發更多新文藝活力。
一個城市的高度不僅取決于經濟指標和高樓大廈,更在于文化品味的深度;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不僅寫在史書上,更包括著高雅的小眾藝術的普及程度。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話劇等藝術展演便具備了城市文化底蘊的檢驗功能和文化開放的標簽作用。
“尼好,戲劇!”8月份的這場文藝盛宴給濟寧聚攏了大量人氣和青春活力,點亮了城市文化成長路,城市也必將因文化開放融合變得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