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一一村村有好戲”整體宣推活動啟動儀式舉行。圍繞“人才振興”,現場視頻連線采訪了德州的何石寶如何從“新農人”變成“興農人”。
秋風起,玉米地里葉片颯颯作響,一道道“藥霧”均勻地噴灑在玉米田上,9月15日,在平原縣桃園街道魯望農場的玉米地里,何石寶正指導著20臺無人機進行噴施葉面肥,當前玉米已經進入蠟熟期,這也是玉米收獲前的最后一次飛防作業。
“20、40、60...”何石寶隨手掰下一個玉米,扒開多層皮,扯掉玉米須數著玉米穗粒數,只見棒子無禿尖、無缺粒,金黃飽滿的玉米粒填滿了棒尖。“你看這一個玉米500多粒,重量能到三兩多,漲勢不錯!”何石寶跟身旁的另外一位農場主尚洪瑋說道。
不遠萬里,從湖南跑到山東種地;用時5年,從種地“小白”成為種地“大拿”。這就是何石寶,平原土地魯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一位農場主。
今年33歲的何石寶是湖南永州市人,出生農村的他對“三農”工作有天然感情。本科就讀于山西農業大學、碩士就讀于西南大學,其間,他勤學苦研農業前沿知識,現場聆聽過袁隆平院士的教誨,視野得到極大拓展的何石寶立志當一名有情懷、有擔當、有眼界、有技術的新時代“新農人”。
“膽子大,不管會不會,都要闖一闖。”身邊的人都說這是何石寶最大的“毛病”。2018年,何石寶初到平原土地魯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雖是農學碩士出身,但大學時學生物專業的他,種地卻是個“門外漢”。面對5000多畝玉米播種任務,何石寶并沒有被嚇倒。
別的農戶地里玉米已出苗,但魯望農場仍是光禿一片,何石寶連地塊都認不全,他手里拿著農場地圖,接連幾天在田間巡視,結合地圖、沒出苗地塊,逐一辨認“領地”。不懂如何計算播種密度、如何掌握播種深淺,他就給縣農技專家打電話,請他們現場教學。憑著勤學好問,何石寶的工作很快上手,次年夏種玉米,已基本掌握了種地流程。
2018年,因為地里草多,魯望農場被當地農戶戲稱為魯望牧場,小麥畝產只有400多公斤,比其他農戶種植的小麥畝均少了100多公斤。但廣泛涉獵農書的何石寶愛琢磨、敢闖敢試。他了解到農場流轉的土地已20年沒進行過深翻,這或許是導致病蟲草害增加的原因。“接連幾年我們進行了土地深翻。”何石寶說,深翻、旋耕極大提高了整地質量,農場又采用先進的氣吸式精量播種機,何石寶把每畝地的播種量減少到10公斤,比普通農戶少了三分之一,這樣的做法能否增產也讓縣農業農村局的專家表示懷疑。何石寶卻充滿信心:“只要提高出苗率,實現苗齊苗全苗均,豐收沒問題。”如今,他管理的糧田連年保持高產穩產。特別是2021年秋汛時,農場玉米產量不減反增,延遲播種的小麥畝產也達到800多公斤,何石寶獲評平原縣桃園街道“糧王”。
“6號農場的先達糯001號品種可以進行早收。”查看完無人機巡田的后臺后,何石寶向徒弟陳慧芳囑咐道。
中耕施肥、推行“211”種養循環模式、開展玉米大小行種植試驗、活稈成熟管理……何石寶這幾年帶領團隊嘗試了不少新品種、應用了不少新技術,今年魯望農場首次使用了無人機巡田,提高了原來僅僅靠人工查看作物的效率,“人工不方便進入的地塊可以結合無人機,后臺根據反饋回來的光譜進行分析采取相應舉措,原來一天只能查看100畝,如今通過無人機一天查看三四千畝都沒有問題,尤其在一些病害爆發期,人工和無人機巡田相結合可以提早預防病害進行防治。”何石寶說道。不僅如此,魯望農場的烘干能力也從起初400噸到如今1000噸,計劃今年秋天再建一個1000噸的烘干設備。
搞農業離不開科技,也離不開吃苦耐勞、腳踏實地。從地頭到辦公室,距離不遠,但何石寶每天往返達到2萬余步。不管酷暑嚴寒,他都會來到田間地頭查看作物長勢,手把手教新人做好農情記錄。前來向何石寶討教種糧經驗的農戶越來越多、主動要求加入農場的農戶也越來越多。2020年,全省首個“農場主大學”在平原縣魯望農場成立,組織農場主系統學習農業知識、形成農業產業聯盟,實現科技助農、科技興農、科技富農。
如今平原魯望農場的人才隊伍已發展成32人,其中碩士9人,本科生20余人,團隊壯大了,創造力更強了,他們又建立糧食安全產業聯合體,把所學技術向外輸出,幫助老百姓們提高糧食產能。“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我們通過示范帶動,讓更多的年輕人看到農業廣泛天地,農業大有可為,要對農民這個職業有自信、有底氣,呼吁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鄉村振興的浪潮中。”何石寶信心滿滿地說道。
夕陽西下,在落日的余暉中,“閑不住”的何石寶又召集徒弟們將冬小麥的試驗新品種放在提前培養好的沙土中,進行分別測試發芽率,好為不久后的冬小麥播種打下基礎。一年又一年,如今的齊魯大地上,像何石寶這樣擁有高學歷的新農人越來越多,鄉村人才隊伍日趨壯大。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 編輯|王琳
審核|張曉航 終審|朱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