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在現代農機推廣會上,各種農機高效作業,助力我市“噸半糧”產能建設。記者劉振興攝
□記者鄧靜 通訊員羅付義 姚洪平 辛凱
秋收后的德州鄉村大地上,農戶仍未停下辛勤的腳步:拖拉機在田間馳騁,翻松土壤,為冬小麥準備好舒適的苗床;不少變身“產業工人”的農民奔波忙碌在各個產業園區;人人出力、戶戶參與美麗鄉村建設,村莊向“美”而行。
聚焦省委“德州要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率先突破”要求,我市堅定不移用鄉村振興統攬“三農”工作,探索實踐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德州路徑”,“三農”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穩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時下在德州鄉村,處處是金燦燦的玉米,一個個糧囤裝滿豐收的喜悅。
在近期各地開展的實打測產現場,“玉米畝產900余公斤”的捷報頻傳。“遇上了好年景,玉米生長關鍵期風調雨順,今年的收成比往年都好。”好收成讓農戶喜笑顏開。
牢記“糧食安全是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要求,我市不斷深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糧食連年豐收。
如果說秋糧豐收更多得益于“天幫忙”,那夏糧豐收更多體現了“人努力”因素的重要性。今年上半年,全市“噸半糧”核心區九成以上地塊小麥畝產超650公斤,實現“噸半糧”產能創建夏季目標。小麥在250余天生長周期內,遭遇重重困難,可謂一波三折,氣候就是最大的“攔路虎”。
去年10月底的斷崖式降溫讓部分小麥出現嚴重凍害。今年5月中上旬,小麥又遭遇超級“干熱風”,給籽粒灌漿帶來嚴重不利影響。
針對降溫,我市組織農業科技人員下鄉保春管,指導農戶抗寒保苗。通過鎮壓,沉實土壤,減少透氣跑墑,鞏固冬前分蘗,促進春季分蘗,建立合理的群體結構。面對高溫天氣,指導農戶多次進行“一噴三防”作業,起到防病蟲害、防干熱風、防倒伏,增加籽粒重的目的。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田管措施,讓800多萬畝小麥成功抗住“冷”、隔住“熱”,實現大豐收。夏糧秋糧多次在天氣不利情況下,仍產得出、供得上,這說明我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
糧食生產,政策是保障。在系統集成政策鼓勵下,種糧大戶的種植意愿更強了。去年,齊河縣龍軒家庭農場農場主范智亮又流轉土地400余畝,種植面積達到700畝。因為干活專業、踏實,齊河齊源綠季農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沿黃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等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托管方式把土地交給范智亮打理。
抓住糧食這個核心競爭力,德州在糧食生產工作機制、組織形式、生產方式上創新,通過系統集成改革,再探高產“糧”策,“噸半糧”產能創建加速推進。今年,我市入選“全國整地市級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試點建設期3至5年內,全市符合立項條件的825.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將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噸半糧”核心區、輻射區、帶動區基礎設施將得到全面改善,畝均糧食產能將提升10%以上。
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路
“鄉村振興歸根結底要看農民富不富裕。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實踐,必須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孫豐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