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東部醫療中心建設項目
市醫學會第六屆骨科學專委會學術交流暨脊柱畸形齊魯行(德州站)
泰山學者王錫明(左前)工作站落戶德州市立醫院
“經絡叩擊療法”非遺傳承人董芝言授課現場
市衛健委組織市級專家到社區為百姓義診
國際中醫游學團到德州市中醫院開展學術交流
□本報記者 劉春楊 本報通訊員 李繼偉
日前,我市舉行專科聯盟成立大會暨學術交流活動,并為呼吸專科、內分泌專科、神經外科等14個專科聯盟授牌。優質的醫療衛生資源下沉基層,濃厚的學術氛圍持續提升疾病診治能力,預防、治療、康復一體化的區域“健康服務鏈”為居民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
今年以來,德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堅持營造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和濃厚的學術氛圍,聚力打造衛生健康“學術之城”,廣泛開展研學、講學、互學活動,搭建醫療衛生領域信息技術共創、共享、共贏交流平臺,幫助廣大醫務工作者開闊視野、提升能力,激發創新創優動力,賦能區域醫療高地和現代化強市建設。
引才育才留才 拓寬發展空間
“學術之城”,要有學術之人。面對衛生健康人才容易被周邊大城市虹吸的現狀,德州廣辟渠道、優化政策,努力創造一流的發展環境引才、育才、留才。
“接過守護生命的接力棒,我要堅守為人民健康奮斗終身的決心與信念,精于醫道、勤于修身,一往無前踐行醫者使命和擔當。”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急診科青年醫師夏天在入職儀式上自豪地說。截至目前,我市已有執業醫師18993人。薪火相傳,生生不息,一代代醫務工作者不辱使命,共同在“大醫精誠”的道路上鑄就新功。
人才是發展的動力和希望。近年來,我市通過多項措施積極引進和培養優秀衛生健康人才,建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實行聯席幫包工作機制,形成黨組統一領導、齊抓共管的人才工作格局。通過全職引進與柔性引進相結合、個別引進與團隊引進相結合、項目引進與交流合作相結合的方式,廣辟渠道引進人才。實施“衛生英才”工程、中青年醫學專家培養計劃等育才工程,重點學科創建帶動,與名院名校合作打造教、學、研共同體,一系列育才措施為全市醫護隊伍成長施足了肥料。
優化政策才能留住人才。市衛健委“量體裁衣”搭建平臺,圍繞人才做規劃、組團隊、購設備、建學科,全面保證人才落地效率和轉化效果;優化激勵政策,對引進培養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標準、享受待遇、考核管理進行明確,提高政策吸引力,全力解決后顧之憂;把高層次醫療衛生人才引進列入各縣市區高質量發展綜合考評范圍,推動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
通過共建醫聯體、專科聯盟、專家工作室等方式,持續引進京津冀優質醫療資源,加快提升全市醫療服務能力。今年以來,先后與40余家京津冀醫療機構開展合作,確定來德建立專家工作室70個,合作成果達149項。此外,落實全市“三年十萬大學生興德計劃”,開展“名校直通車”“百企校園行”“青鳥計劃·醫職等你”等活動,加大了人才招引力度。
創新創效創優 學術氛圍濃厚
“學術之城”,要有學術之態。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加上濃厚的衛生健康學術氛圍,才能激發出全市廣大醫務工作者創新、創效、創優的動力。自今年起,全市聚力打造衛生健康“學術之城”,廣泛開展研學、講學、互學活動,搭建共創、共享、共贏交流平臺,全面提升整體醫護人員技術水平和醫療服務能力。
目前,我市衛健委主管的衛生健康行業學會(協會)涵蓋各重點專業,是衛生健康“學術之城”建設推動的主力軍,通過衛生健康“學術之城”建設帶動,各行業學會(協會)服務于全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主觀能動性進一步增強,聯系協調醫護人員、醫療機構和主管部門的橋梁紐帶作用更加明顯,致力于學術交流和科研活動的目標導向更加明確。
8月13日,山大齊魯醫院德州醫院召開高質量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培訓會,千余名醫護人員參加。會議邀請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教授凌鋒等8位國內知名專家授課,解讀發展要點、分享建設經驗、傳遞干事創業智慧,為高質量建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提供了科學思路和寶貴經驗。今年上半年,全市共舉辦學術交流、培訓活動388場次,通過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培訓活動,為廣大醫務工作者分享、探討、研究工作經驗和科研成果搭建了平臺,進一步激發了主動學習、勇于攀登的動力,創新創優、博采眾長,引領專業整體提升。
在388場次學術交流培訓中,有131場次邀請省級以上專家來我市講學、授課和交流,加強了我市醫療機構、人才與高層次醫療機構、專家人才的交流互動,開闊了視野,增加了合作機會,宣傳推薦了我市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平臺和人才培養政策,助力全市醫療衛生人才提質增量,帶動我市醫療衛生人才學一流、創一流。
動力能力魄力 擎起醫療高地
“學術之城”,要以學術為民。德州市衛生健康系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化改革,強化能力,全面提升全市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今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對2022年落實有關重大政策真抓實干、取得明顯成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勵,我市因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成效明顯,成為獲得激勵表彰的10個地級市之一。
政府辦醫是第一要義,市衛健委在健全完善體制機制、強化政府辦醫責任、提升基礎設施水平上精準發力。突出改革創新第一動力,在優化發展環境上精準發力,以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建設破解醫院“發展難”,以基層醫療夯基固本行動破解基層“發展難”,社區醫院實現縣市區全覆蓋,建成7家縣域醫療服務次中心、17個基層特色專科,高標準建設343家中心村衛生室;以“藥價保”協同改革破解群眾“看病貴”,開展“醫保惠民五個鼓勵”行動,已為群眾節省醫療費用3400余萬元;以“互聯網+醫療健康”破解群眾“就醫難”,累計完成三級會診6萬余例,為群眾節約看病拍片費用1300多萬元。
高質量發展是第一要務,聚焦醫療資源提質擴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公共衛生能力提升、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在提升服務水平上精準發力。目前,全市各級醫療機構先后與京津滬魯110余家醫療機構建立起多種形式的合作關系,實現胸痛、卒中、創傷、危重孕產婦救治、危重新生兒救治、癌癥“六大中心”建設縣市區全覆蓋,10個專科獲評省級縣域臨床重點專科,縣域臨床重點專科數量位于全省第一。全市建成醫共體19個,覆蓋全市122個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縣域醫共體實現全覆蓋。2022年,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比71%,居全省首位。全市193處預防接種門診全部建成智慧門診,位居全省前列。全市中醫日間病房穩步推進,已有81家醫療機構開展中醫日間病房,實現醫保支持中醫藥政策新突破。
“深化醫改的最終目的是人民群眾得實惠,醫務人員受鼓舞,黨和政府得民心。我們將繼續營造爭先進位的學術氛圍,高標準推進醫師隊伍建設和學術交流研究工作,樹牢、擦亮衛生健康‘學術之城’品牌,為區域醫療高地建設提供堅強支撐。”德州市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常樹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