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春
看了這個題目,人們可能會納悶兒:“烽火”是什么?為什么要追尋?
“烽火”是一張報紙,是抗戰(zhàn)時期中共冀魯邊區(qū)工委機關報,也是德州這片大地上最早的黨報。
1990年3月,我調入了剛剛成立一年多的德州日報社。可能是由于我在以前的工作單位編寫過《德州市二輕工業(yè)志》的緣故,進入報社后趙連起總編交給我一項任務:省里要編纂《報業(yè)志》,我們要為其編寫《烽火報》和《德州日報》的條目。由于《德州日報》創(chuàng)刊時間短,情況非常清楚,此條目編寫簡單容易,了解、編寫《烽火報》的情況自然成了工作的重點。
我找有關部門人員座談,并到了《烽火報》出版印刷地之一的寧津縣王德普村采訪,了解到《烽火報》背后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烽火報》誕生于抗戰(zhàn)時期,面對敵人的瘋狂圍剿破壞,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傅國光,李亞民、王晉山,甚至王德普村村民劉秀英等,先后為保衛(wèi)《烽火報》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盡管如此,報社的同志們轉戰(zhàn)于寧津、樂陵、慶云、鹽山,甚至渤海邊的小漁村,成為一支打不垮的“烽火”鐵軍!
我聯系到了傅國光的繼任者、《冀魯日報》主編、《渤海日報》首任總編輯戴夫等老同志,他們來信詳細介紹了《烽火報》《冀魯日報》和《渤海日報》的創(chuàng)辦和發(fā)展情況(非常可惜,戴夫等人的信件在報社后來搬家時丟失了)。1991年6月,《滄州新聞志》編輯室主任、《滄州日報》的老編輯李繼光先生專門送來了他們剛出版的《滄州新聞史料1903—1949》和《當代滄州新聞界名影錄》兩本書,書中的回憶文章和新聞人物小傳使我進一步豐富了對《烽火報》的認識。
“烽火”是一張報,卻又不僅僅是一張報。特別對于我們——黨報的新聞工作者來說,她更是一個英雄的群體,一面光輝的旗幟,一種偉大的精神!漸漸地,一團熊熊燃燒令日寇心驚膽戰(zhàn)的“烽火”、一個英雄的“烽火”群體在我面前清晰起來。
1993年底,《山東省志·報業(yè)志》出版,我們編寫的《烽火報》和《德州日報》兩個條目收入書中。同時我們還為《渤海日報》條目的編寫提供了一些資料。雖然圓滿完成了任務,但心中始終有一個遺憾:采訪中沒有見到《烽火報》的樣報,只是在《滄州新聞史料1903—1949》一書的封底上看到了半張非常模糊的報影。
時間來到2020年,《大眾日報》記者朱殿封創(chuàng)作的40多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紅旗飄飄——來自冀魯邊區(qū)的報告》出版了。在書中,我終于見到了《烽火報》這張清晰的照片,這就是80多年前令日寇心驚膽戰(zhàn)、多次圍剿欲除之而不能且愈圍剿發(fā)展愈強大的《烽火報》!
今年,報社要建報史館,《冀魯日報》《渤海日報》《德州時報》等報紙的原報或圖片都找到了,唯獨缺少《烽火報》的報樣,她可是德州大地上第一張我們黨的機關報啊!我突然想起了《紅旗飄飄——來自冀魯邊區(qū)的報告》一書,于是連忙聯系了殿封老兄說明情況,他很快將珍藏的《烽火報》照片無私地發(fā)給了我。在《德州日報》報史館落成之際,我真誠地對他說一聲:“謝謝!”
建報史館,這是一件大好事。35年來,《德州日報》記錄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是德州發(fā)展的每一個精彩瞬間。在這些精彩瞬間里,《德州日報》的身影不可或缺,因為在德州的發(fā)展中,她不僅是忠實的記錄者,也更是積極的參與者。所以,《德州日報》的發(fā)展,太應該留下自己的歷史記錄。我們建報史館,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也是為了更好地對黨報精神和作風的傳承。不忘初心,才能勇毅前行!
第24個中國記者節(jié)就要到了,今年11月1日又恰逢《德州日報》創(chuàng)刊35周年,《德州日報》報史館也建成開館。在這喜慶的日子里,衷心地祝愿《德州日報》越辦越好,我們的新聞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壯大!
35周歲,徳報正青春!
(作者系德州日報社原編委、編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