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董天力本報通訊員李巍侖趙建偉
山東水網“一軸四橫”德州市域連通西線引調水項目正加速推進
“兩河牽手”沙楊河橋閘工程現場
位于武城縣郝王莊鎮的大屯水庫
水系連通的馬頰河
水清景美的減河穿城而過
11月24日,德州市“噸半糧”創建暨現代水網建設新聞發布會舉行,相關負責人介紹德州現代水網建設有關情況。德州水網基礎雄厚,是國家水網、省級水網的重要支點。在國家水網主骨架中,黃河、運河流經德州,南水北調“一干多支”,德州有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和潘莊、李家岸兩條引黃干渠,山東“一軸三環、七縱九橫、兩湖多庫”水網總體布局中,德州據其五(黃河、漳衛河、馬頰河、徒駭河、德惠新河)。
為加快推進德州現代水網建設,推動全市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去年12月,我市發布《德州現代水網建設規劃》,計劃到2035年,將全面建成與德州高質量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相協調、與人民群眾美好生活新期盼相適應、與現代化建設進程相匹配的德州特色現代水網,安瀾無虞防洪排澇體系全面構建,空間均衡水資源配置格局全面形成,河湖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濱水空間綜合服務功能充分發展,數字孿生水網全面建成,城水協同融合格局全面形成,實現“缺水城市不少水、五十年一遇無水患、‘三通六帶’成品牌”三大目標。
圍繞“三通六帶” 打造“一網多能”
《規劃》以“三通六帶、一網多能”為主線,注重加強與國家、省級水網銜接,加強與各縣市區水網一同謀劃建設,市級規劃中謀劃了各縣市區水網體系,各縣市區分別編制了自己的水網規劃。總投資642億元,其中,2023年至2025年計劃投資209億元。
“三通”即疏浚拓寬河道實現河河暢通、建設河渠至水庫專用管道實現河庫專通、建設水庫間連通工程實現庫庫連通,以“三通”補強水利短板,筑牢水網基礎;“六帶”即將河流治理保護與提升賦能相結合,一條河就是一條水資源保障帶、一條防洪除澇帶、一條生態宜居帶、一條水陸暢行帶、一條文化產業帶、一條數字賦能帶,通過藍綠空間融合,開展一河“六帶”一體化打造;圍繞一張水網,不斷完善水網空間結構,提升水網資源保障、防洪除澇、生態保育等傳統功能,拓展水網交通、景觀、文旅等綜合功能,實現“一網多能”,全方位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
聯網增效,優化資源配置格局。以節水優先、量水發展,增容開源、五水互濟,水系連通、優化配置為主線,推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源潛力挖掘、輸配體系完善和五大水源統籌配置。補網強干,完善防洪排澇體系。以暢通行洪河道、牢固關鍵節點和加強風險管控為主線,推進河道行洪抗洪能力提升、區域排澇標準提升和洪澇風險管控。護網提質,打造生態宜居廊道。以水質改善、水域保護、生態廊道打造為主線,開展河湖水生態環境治理、水域空間管控與保護、濱水景觀廊道打造提升。展網通衢,建設水陸暢行空間。以打造干線、提升支線、推動通航為主線,開展濱水骨干道路建設和支線道路提升改造,論證推動南運河、徒駭河和漳衛新河等內河通航。依網興業,匯聚創新發展動力。以文化引領、產業帶動、水城融合為主線,打造德州水文化品牌,創新“水網+”產業模式,重塑水岸空間。智網賦能,建設數字孿生水網。以數字感知、智能調控、智慧管理為主線,開展“干—枝—脈”監測設施和“庫—壩—閘—泵”智能調控工程建設,實現智慧治水。
項目賦能 跑出現代水網建設加速度
近年來,我市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防洪保安全、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特色水文化、先進水產業日益增長的美好需要,以現代水網建設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抓手,積極發揮先導作用,引領城市品質戰略升級。
為加快落實項目推進,我市建立重點水利工程服務推進機制,抽調全市29個部門組成12個服務保障專班,資金向水利傾斜、資源向水利集中。建立縣市區每月“一縣一單”提醒通報機制,將水網建設納入績效考核,促使縣市區變被動為主動。加強用地保障,搶抓“三區三線”調整機遇,調出水工用地基本農田19萬畝,為水網建設預留充足空間。
我市搶抓國家水網、省級水網建設機遇,立足水網基礎優勢,在全省率先實施全域水系連通工程,建設具有德州特色的現代水網。今年8月被確定為全省第一批市級現代水網示范區;11月,水利部在山東召開全國加快省級現代水網建設現場推進會,我市作為全省市級現代水網示范區接受觀摩,并現場匯報了現代水網規劃建設情況。
近兩年,我市已完成重點水利工程投資近100億元,接近“十三五”投資總和,其中今年計劃投資54.8億元,實施水庫新建、骨干及中小河流治理、灌區改造、城鄉供水等50項重點水利項目,目前已完成59.5億元,完成投資比例108.5%。主要實施了3大類工程:一是全域水系連通工程。實施骨干河道及9條中小河流治理,25年來首次對境內徒駭河全河段60.4公里河道進行清淤疏浚,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實施馬減豎河治理工程,增加馬頰河向減河分洪能力30立方米/秒;實施潘莊、李家岸、齊河縣豆腐窩、武城縣頭屯4處大中型灌區現代化改造項目,改善灌溉面積124萬畝;實施齊河縣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縣項目,今年治理9條縣鄉級河道,總長65公里,打造縣域綜合治水樣板。二是城鄉供水改造提升工程。建成禹城施女湖水庫,開工臨邑第二水庫,增加蓄水1500萬立方米;改造陵城、禹城、樂陵、寧津、平原5個縣市區230公里供水主管網、200個村的村內老舊供水網管,提高供水保證率。三是水文旅融合工程。將減河、岔河33公里防汛堤頂路改造成9米寬的國際自行車、馬拉松賽道;完成馬頰河(辛橋—李家橋閘段)清淤擴挖,河道由100米拓寬至170米左右,增加河道調蓄水能力900萬立方米。與此同時,河湖水生態環境治理、水域空間管控與保護、濱水景觀廊道改造提升、水文旅融合工程也相繼開工。我市利用運河、黃河和大禹水文化資源,實施黃河和大運河“兩河牽手”工程,打造130公里水道,連接兩大國家文化公園,打造“兩河文化”展示地、大禹文化新地標。
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提高水網綜合效益
“市委市政府部署實施全市域水系連通工程,主要目的就是把水串起來,把雨洪水蓄起來,把防洪能力提上來,把水的綜合效益發揮出來。下一步,我們將以全省市級現代水網示范區建設為抓手,從項目建設、融合發展、數字水網建設等方面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努力在全省現代水網建設中‘走在前、爭一流’。”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守學表示。
突出抓好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全市域水系連通,構建“五橫三縱千河暢、一泉百湖多庫通”水網布局。按照“50年一遇”標準治理馬頰河、徒駭河,清淤治理馬頰河故道、大胡樓溝等中小河流,疏通漳馬河、躍豐河等17條分洪河道,提高河道蓄水能力、防洪減災能力。配套完善潘莊、李家岸等6處大中型灌區的479座橋涵閘,新建劉茂莊倒虹吸,實施潘莊灌區十三干、馬減豎河治理、馬頰河東西宗調水閘改造等縣與縣之間、干與支之間的卡點堵點工程,提高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新建夏津北城、齊河玉秀、楊莊水庫及寧津第二水庫等4座水庫,實施寧樂慶水庫供水管道工程,新建武城、夏津2座水廠,改造2000個村的老舊供水管網,推進城鄉供水由一體化向現代化邁進。
深入實施融合發展。立足水利工程基礎,大力實施“水網+”工程,打造“兩河牽手”“人文運河”“幸福黃河”“韻味徒駭”“活力馬頰”5個生態廊道。以潘莊干渠、馬頰河、沙楊河等130公里水道連通黃河、運河兩大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大禹文化、黃河文化、運河文化新地標。推進大運河德州段旅游通航,建設北廠漕倉遺址等6個片區,打造城市會客廳,加強運河文化傳承利用保護。實施黃河濱河大道提升工程,實施齊河縣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縣項目,打造生態黃河發展樣板。推動徒駭河濱水道路貫通,實現全河段“水路林文景產”綜合發展。提升馬頰河交通可達性及沿河道路景觀,連接丁莊水庫、休閑小鎮、濱水公園、休閑驛站、濱水商務區,將馬頰河打造成為都市田園之河。
加快數字水網建設。建設“智慧德水”數字中樞,實現對物理水網的實時監控、聯合調度、風險防范,打造4個核心業務板塊。實施省級數字孿生潘莊灌區試點,根據土壤墑情科學配水、調水,動態優化灌溉方案,打造“數字孿生+節水灌溉”。建設“五全四預”城鄉供水管理平臺,實現水量、水壓、水質等關鍵指標在線監測、預警處置,打造“數字管理+城鄉供水”。結合齊河縣豆腐窩灌區入選全國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建設試點,打造“數字平臺+農業水價改革”。結合數字河湖建設,打造“數字筑基+幸福河湖”,實現洪澇災害防御前瞻預判、精準預演、科學決策、智慧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