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法善治安天下
——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網絡法治建設述評
法治興則民族興,法治強則國家強。
1994年4月20日,一個載入互聯網發展史冊的日子。這一天,中國實現與國際互聯網的全功能連接,信息時代的大門悄然開啟。同年,我國第一部涉互聯網的行政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發布,中國網絡法治建設歷程正式起步。
互聯網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但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發展好、治理好互聯網,讓互聯網更好造福人類,是世界各國共同的追求。實踐證明,法治是互聯網治理的基本方式,運用法治觀念、法治思維和法治手段推動互聯網發展治理,已經成為全球普遍共識。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全球信息化發展大勢,立足中國互聯網發展實踐,將依法治網作為全面依法治國和網絡強國建設重要內容,提出一系列原創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對推進依法管網治網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提出一系列重大舉措。在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思想科學指引下,我國依法治網深入推進,加快構建完備的網絡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網絡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網絡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網絡法治保障體系,網絡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走出了一條既符合國際通行做法,又有中國特色的依法治網之路,有力提升了我國互聯網治理能力,也為全球互聯網發展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圖/新華社記者 龐興雷 攝
奉法者強則國強,全面擘畫新時代網絡法治建設壯闊圖景
新一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信息化大潮風起云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創造了人類生活新空間、拓展了國家治理新領域。伴隨著社會數字化程度不斷加深,互聯網在全面融入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比如,網絡空間亂象時有發生,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網絡違法犯罪屢禁不止,網絡安全防護形勢嚴峻復雜,數據安全工作日益緊迫,侵害個人信息現象十分突出。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如何統籌好發展和安全,始終確保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成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課題。
“做這項工作不容易,但再難也要做。”肩負歷史重任,立于時代潮頭,習近平總書記對依法加強互聯網治理進行著深邃思考。總書記多次強調,“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
加強依法治網是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時代課題。2014年10月,黨的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全面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發展道路、工作布局以及重點任務。《決定》還明確提出,要“加強互聯網領域立法,完善網絡信息服務、網絡安全保護、網絡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依法規范網絡行為”,為新時代網絡法治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網絡空間法治建設,鮮明指出“這塊‘新疆域’不是‘法外之地’,同樣要講法治,同樣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大家都應該遵守法律,明確各方權利義務”。
“我們要本著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滋養社會,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為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要推動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確保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要全面推進法治建設,提高社會治理智能化、科學化、精準化水平。”
“要堅持系統性謀劃、綜合性治理、體系化推進,逐步建立起涵蓋領導管理、正能量傳播、內容管控、社會協同、網絡法治、技術治網等各方面的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全方位提升網絡綜合治理能力。”
“要加強國家安全、科技創新、公共衛生、生物安全、生態文明、防范風險等重要領域立法,加快數字經濟、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國家治理急需、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法律制度。”
……
謀篇布局,立柱架梁。圍繞依法治網這一重大時代課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系列原創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思想深邃、內涵豐富,深刻揭示了依法治網在協調網絡關系、防范網絡風險、保障網絡安全、促進網絡發展、構建網絡秩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系統回答了網絡法治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做好新時代網絡法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在總書記重要論述的指引下,我國互聯網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網絡法治建設的頂層設計不斷完善。
2020年11月,黨的歷史上首次召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這次會議主題重大、意義重大,最重要的是明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中的指導地位。會議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全面依法治國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特別強調,要積極推進國家安全、科技創新、公共衛生、生物安全、生態文明、防范風險、涉外法治等重要領域立法,健全國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備的法律制度,以良法善治保障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審時度勢、高瞻遠矚,為我國加快網絡法治建設指明前進方向。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對依法治理網絡空間作出系統部署。2021年初,《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公布實施,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關于法治中國建設的專門規劃,是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綱領性文件。
2023年3月,《新時代的中國網絡法治建設》白皮書發布,系統梳理中國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網絡法治建設成就,為進一步做好網絡法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關山飛渡,大道篤行。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促進發展和依法管理相統一、安全可控和開放創新并重,加強依法管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推動社會治理從現實社會向網絡空間延伸,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全面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有力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為網絡強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治國安邦倚重器,充分運用法治力量構建清朗的網絡空間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治網之利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數字經濟、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新應用快速發展,催生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但相關法律制度還存在時間差、空白區。網絡犯罪已成為危害我國國家政治安全、網絡安全、社會安全、經濟安全等的重要風險之一”。
網絡治理是信息時代國家治理的新內容、新領域,既與現實社會治理深度融合、高度關聯,又有其自身特點和規律。面對網絡空間發展新情況,我國積極探索構建與互聯網發展相適應的法治體系,網絡立法、網絡執法、網絡司法、網絡普法一體推進,新時代網絡法治建設不斷躍上新臺階、開拓新局面、實現新突破。
——科學立法,夯實網絡空間法制基礎
立善法于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國,則一國治。
網絡立法是夯基壘臺、固本強基的工作,是依法治網的基礎和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抓緊制定立法規劃,完善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等法律法規,依法治理網絡空間,維護公民合法權益”“要加快網絡立法進程,完善依法監管措施,化解網絡風險”“繼續加快制定完善互聯網領域法律法規”。這些重要論述,明確了網絡立法工作的任務舉措和工作要求,為做好網絡立法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法隨時變,國家經濟社會與新技術新應用發展到哪里,法治建設就覆蓋到哪里;人民群眾的期盼和需求在哪里,法治建設就跟進到哪里。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述這一重要論斷。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實施,全面規范電子商務經營行為;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完善平臺經濟反壟斷制度;《優化營商環境條例》施行,要求提升監管的精準化、智能化水平,優化營商環境制度建設進入新階段······我國依法平等保護各類市場主體產權和合法權益,讓市場主體對制度保持預期、對市場保持底氣、對事業充滿信心。
從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等法律,到制定《云計算服務安全評估辦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網絡安全審查辦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增強網絡安全防御能力,有效應對網絡安全風險,網絡安全法規體系 “四梁八柱”基本構建形成。
從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聚焦老百姓的“急難愁盼”,一系列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立法力度不斷加大,為人民安居樂業保駕護航。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法治體系不斷完善,有力護航未成年人健康快樂成長。
《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定》······聚焦新業態新模式特定領域、特殊問題,堅持“大塊頭”立法和“小快靈”立法相結合,“互聯網+”各領域治理的法律依據不斷豐富,有效防范和化解風險。
一部部法律法規,展示出我國網絡法治建設的卓著成效:從1994年至今,我國制定出臺網絡領域立法140余部,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根本,以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為依托,以傳統立法為基礎,以網絡內容建設與管理、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等網絡專門立法為主干的網絡法律體系,為網絡強國建設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嚴格執法,保障網絡空間規范有序
天下之事,不難于立法,而難于法之必行。
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引用“徙木立信”的典故,深刻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
深入實施網絡法律法規,必須加大網絡執法力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強化互聯網信息內容、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領域執法,加強網絡侵權、網絡暴力、盜版假冒、虛假營銷等違法行為治理,堅決遏制各類新型網絡犯罪,依法打擊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實施攻擊、竊密、破壞等活動,加強網絡黑灰產業鏈整治,讓監管“長牙齒”,切實保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推動形成健康規范的網絡空間秩序,營造天朗氣清的網絡生態。
有力捍衛個人信息安全。2019年以來,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對存在嚴重違法違規問題的App采取公開通報、責令整改、下架等處罰措施,有力震懾了違法違規行為。針對非法利用攝像頭偷窺個人隱私畫面、交易隱私視頻、傳授偷窺偷拍技術等侵害公民個人隱私的行為,2021年5月起,中央網信辦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攝像頭偷窺等黑產集中治理工作,督促各類平臺共處置相關違規有害信息3萬余條,處置涉違法交易等活動賬號5600余個,下架違規產品3000余件。
深入開展網絡生態治理。深入開展“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全面整治“飯圈”亂象、網絡沉迷、血腥暴力、網絡水軍、流量造假、網絡“黑公關”等突出問題。2019年以來,通過近30項專項治理,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204.93億條、賬號13.89億個,下架違法違規應用程序6.7萬余款,關閉違法網站4.2萬余家。公安機關相關部門依托“凈網”系列專項行動,持續對“網絡水軍”相關違法犯罪依法開展偵查打擊,取得初步成效。
有力保護網絡知識產權。加強網絡知識產權保護是支持網絡科技創新的關鍵。新技術新應用不斷涌現,使網絡知識產權侵權的手段更加隱蔽,執法面臨溯源難、取證難、執行難等問題。2022年,通過“劍網2022”專項行動,各地查辦侵犯網絡著作權案件1180件,刪除侵權盜版鏈接84萬條,關閉侵權盜版網站(App)1692個,處置侵權賬號1.54萬個,為支持網絡科技創新提供有益環境······
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2016年12月9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就我國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進行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從制定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維護英烈尊嚴與形象,到制定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再到依法整治網上歷史虛無主義等行為;從廣泛開展勞動模范、時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典型事跡網上宣傳,到加快推進“互聯網+公益”的新模式······近年來,法治和德治并重,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傳導正確價值取向,推動形成了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網絡文明環境。
——公正司法,有力捍衛網絡空間公平正義
司法是維護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隨著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的快速發展,網絡空間承載的法律關系更為豐富多元,對網絡空間司法保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我國堅持司法公正、司法為民,積極回應網絡時代司法需求,運用網絡信息技術賦能傳統司法,完善網絡司法規則,革新網絡司法模式,依法解決新型網絡糾紛,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加公平公正、公開透明、高效便捷、普惠均等的網絡司法服務。
創新,已經成為近年來我國司法改革中一個亮眼的關鍵詞。
2017年8月18日,杭州互聯網法院正式成立。一年后,北京互聯網法院、廣州互聯網法院先后成立。截至2022年底,三家互聯網法院共受理互聯網案件42.9萬件,審結41.5萬件,在線立案申請率為98.5%。作為中國推動司法模式創新的成功嘗試,互聯網法院集中審理轄區內的涉網民事、行政案件,探索試行“網上案件網上審理”,開啟了中國互聯網案件集中管轄、專業審判的新篇章。
公開文書總量1.4億份,訪問總量突破千億次······2013年7月1日,中國裁判文書網開通,作為全球最大的裁判文書公開網站,中國裁判文書網實時更新,讓司法辦案工作在聚光燈下開展,助力新時代法律監督提質增效。
2022年,我國平均每個工作日有5.4萬件糾紛在線調解,每分鐘就有75件成功化解在訴前;律師通過律師服務平臺在線申請立案383.5萬件次、閱卷65.6萬件,在線辦理各類事項79.5萬件;一站式多元糾紛解決和訴訟服務體系全面建設,智慧訴訟服務平臺廣泛應用······一連串的數字,是我國司法改革與信息化建設統籌推進的最佳詮釋。網絡司法的新模式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在網絡領域進一步發展完善,逐漸成為中國司法的一張亮麗名片。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犯罪加速向以互聯網為媒介的非接觸式犯罪轉變,電信網絡詐騙、網絡賭博、網絡淫穢色情等涉網違法犯罪多發。
連續多年開展“凈網行動”,嚴厲打擊群眾反映強烈的黑客攻擊破壞、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等違法犯罪活動;持續推進“云劍”“斷卡”“斷流”“拔釘”等專項行動,打擊套路貸、校園貸等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完善國家反詐大數據平臺和反詐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建設國家涉詐黑樣本庫,完善快速止付凍結機制、涉詐資金返還機制······近年來,我國網絡犯罪治理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人民群眾安全感有效提升,有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全民普法,全社會網絡法治意識和素養顯著提升
法治的真諦,在于全體人民的真誠信仰和忠實踐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護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行國家機關“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意見》,強調“注重依托政府網站、專業普法網站和微博、微信、微視頻、客戶端等新媒體新技術開展普法活動,努力構建多層次、立體化、全方位的法治宣傳教育網絡”。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標志著中國的民事權利保障開啟嶄新時代。
僅僅一天后,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就圍繞“切實實施民法典”舉行第二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法典要實施好,就必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
2020年至今,我國連續三年舉辦民法典宣傳月;多地網信辦開展民法典知識競答活動;各大網站運用短視頻、動漫等創新形式,增強普法宣講的趣味性······依托互聯網開展多種形式普法宣傳,讓民法典真正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
在14億多人口的大國持續開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給人民,這是人類法治史上的一大創舉。隨著“八五”普法的正式開啟,我國著力提高普法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營造全社會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2023年4月25日,廣西桂林,“網絡法治宣傳一條街”在榕湖景區古南門“開街”,身穿民族服裝的工作人員演唱山歌向青少年普及網絡法治知識。
自2014年以來,中央網信辦等部門連續十年在全國范圍內舉辦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以通俗易懂、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網絡安全理念、普及網絡安全知識、推廣網絡安全技能,有力推動全社會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的提升。
2022年,由國家網信辦網絡法治局指導,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主辦、法治網承辦的“2022全國互聯網法律法規知識云大賽”吸引超220萬人報名參賽,近2000萬人次參與答題,競賽系統頁面訪問量逾1.64億。截至2023年,全國建立以普法為主要任務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客戶端、視頻號等已超過3萬個。
2023年2月,為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突出宣傳互聯網法律法規,中央網信辦策劃推出“全國網絡普法行”系列活動,先后走進浙江、廣西、江西、黑龍江、四川等地開展系列普法宣傳,發稿2000余篇次,網絡訪問量突破41億次。
……
“互聯網+法治宣傳教育”逐漸成為普法的新渠道、新手段。登錄智慧普法平臺,各種普法知識躍然眼前;從設立國家憲法日到多形式開展憲法宣傳周,從機關、鄉村、社區、學校到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一個人人參與法治建設、全社會大普法的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秉綱而目自張,為網絡強國建設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中國走向世界,以負責任大國參與國際事務,必須善于運用法治。”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鏗鏘有力。
當前,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互聯網領域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問題日益凸顯,網絡空間治理呼喚更加公平、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案,全球性威脅和挑戰需要強有力的全球性應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何治理互聯網、用好互聯網是各國都關注、研究、投入的大問題。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一條經濟帶,熔鑄古今;一條絲綢路,縱橫萬里。2013年秋,習近平總書記西行哈薩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亞,先后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
2018年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建立“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的意見》。《意見》強調要加強對涉“一帶一路”建設案件的信息化管理和大數據分析,為法官提供智能服務,確保法律適用正確、裁判尺度統一。
截至2022年底,中國已與17個國家簽署“數字絲綢之路”合作諒解備忘錄;成功設立國際商事法庭;最高人民法院域外法查明平臺上線啟動······一系列有力有效舉措,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實行高水平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心合意同,謀無不成。
從倡導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到發布《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等,中國始終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支持各國平等參與網絡國際治理,制定各方普遍接受的網絡空間國際規則。
從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發布《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概念文件,進一步強調“尊重網絡主權”,到建立中俄信息安全磋商機制、中歐網絡工作組機制等對話機制,再到共同打擊網絡恐怖主義、電信網絡詐騙······中國推動網絡空間法治國際交流合作不斷走向深入。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全面依法治國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當前,我國正處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對外開放深入推進,需要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法治中國建設單獨作為一個部分進行專章論述、專門部署,指出“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進發展、保障善治”。
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劃》指出,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加強立法統籌協調,研究制定數字領域立法規劃,及時按程序調整不適應數字化發展的法律制度。
推進依法治網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網絡法治工作是網絡強國建設的重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一體推進網絡立法、網絡執法、網絡司法、網絡普法、網絡法治教育,國家、政府、企業、社會組織、網民等多主體參與,有力提升我國互聯網治理能力,凝聚起全社會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強大實踐力量,億萬人民群眾在網絡空間擁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網絡法治護航下,中國數字社會鋪展出更加和諧美好的新圖景。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依法治網的理念,推動互聯網依法有序健康運行,以法治力量護航網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網絡強國建設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
面向未來,中國將同國際社會一道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共同推動全球互聯網治理法治化進程,讓數字文明發展成果更好造福各國人民,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人類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