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紅英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什么是共同富裕、為什么要實現共同富裕、怎樣實現共同富裕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蘊含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是新時代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回應時代的理論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重要論述,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立足新的歷史方位、緊密結合時代要求的理論創新。
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的豐富和拓展。發展為了人民,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在未來社會“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對實現共同富裕問題進行了一以貫之的持續探索,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不斷推進共同富裕。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相結合,豐富和拓展了馬克思主義共同富裕思想。
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就推動共同富裕進行的理論和實踐探索,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共同富裕,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目標,也是自古以來我國人民的一個基本理想。早在2000多年前,先賢即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反映了中華民族對一個繁榮、富裕、公正、平等社會的美好理想。孔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禮記·禮運》具體而生動地描繪了“小康”社會和“大同”社會的狀態。這些都體現了中華民族對“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理想社會的向往。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就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我們說的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這是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關切和回應。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一方面,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在高質量發展中獲得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總體上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另一方面,我國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收入差距。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關切和回應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
深刻把握本質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提出“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改革開放后,我們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打破傳統體制束縛,允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推動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基本國情和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推動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反觀一些發達國家,工業化搞了幾百年,但由于社會制度原因,到現在共同富裕問題仍未解決,貧富懸殊問題反而越來越嚴重。
共同富裕體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追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之所以“新”,是因為它不同于西方現代文明。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決定了資本主義文明存在著無法克服的固有矛盾,西方現代文明遵循的是資本邏輯,以資本為中心。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遵循的是人的邏輯,以人民為中心。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造福人民作為現代化發展的方向,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展示了以人民為中心這個貫穿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的根本價值取向,深刻體現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價值追求。
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追求富裕是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目標。西方現代化的最大弊端,就是以資本為中心而不是以人民為中心,追求資本利益最大化而不是服務絕大多數人的利益,導致貧富差距大、兩極分化嚴重。一些發展中國家沒有解決好兩極分化、階層固化等問題,掉進了“中等收入陷阱”。與之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我們強調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期盼,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著力在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重要進展。我們堅持在做大做好“蛋糕”的同時,進一步分好“蛋糕”,構建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持續鞏固豐碩成果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握發展階段新變化,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在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一系列豐碩成果,積累了重要的寶貴經驗。
一是明確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就難以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我們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以創新驅動發展,做大做好“蛋糕”,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創造有利條件。我們黨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全面把握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轉型,加快推進從外延型經濟增長方式向內涵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持續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新優勢新動能,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實現歷史性躍升。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54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21萬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39771元,增長到2022年的85698元。這為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保障。
二是把優化收入分配結構作為關鍵舉措。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首先要通過全國人民共同奮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過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確處理增長和分配關系,把“蛋糕”切好分好。這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既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創造和積累社會財富,又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防止兩極分化。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我國持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取締非法收入,通過提低、擴中、調高,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不斷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16510元增長到2022年的36883元;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從2012年的33%下降到2022年的30.5%;中等收入群體比重持續增加。
三是把縮小城鄉區域差距作為主攻方向。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是我們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堅決防止兩極分化的重要一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存在,各區域各領域各方面存在失衡現象,制約了整體發展水平提升。我國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地區發展差距逐步縮小,發展的均衡性顯著提升。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分別從2012年的1.69、1.87縮小至2022年的1.50、1.64。聚焦城鄉均衡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推進城鄉深度融合發展,構建起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從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2年的65.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從2012年的2.88縮小到2022年的2.45,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升。
四是把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作為重要目標。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只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都搞好,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才能不斷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我國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堅持物質富裕和精神富足相統一,既通過經濟高質量發展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又創造更多更好的精神產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升社會的整體文明程度,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公共產品和服務需求。
當前,我們已經踏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進一步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必須將高質量發展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必須著力完善分配制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必須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宏偉藍圖已經擘畫,我們要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續鞏固和拓展已經取得的豐碩成果,不斷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作者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