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體育公園鳥瞰
□本報記者 王秀青
財政民生投入占比達81.3%,就業社保、住房保障支出分別增長14.4%、34.8%,18件民生實事落地見效,256所中小學校的14萬學生實現在校午餐午休……2023年一系列出圈出彩的民生數字,蘊含著濃濃的為民情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攀升。
今年兩會,民生依然是熱點話題,針對教育、就業、醫療等內容,代表委員暢談感受和打算,表示握緊接力棒,跑出加速度,讓群眾共享美好生活。
破解急難愁盼 提升群眾幸福感
“今年我們將持續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急需解決的問題,辦好21件民生實事。”1月13日,市長朱開國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將壓緊壓實責任、加力加速推進,堅決兌現承諾。
話語鏗鏘有力,舉措溫暖人心。“報告中明確,2023年,新改擴建中小學校、幼兒園53所,新增學位3.65萬個;2024年,新改擴建中小學校40所、公辦幼兒園12所,新增學位5.35萬個。兩組數字充分顯示了黨委政府持續提升教育發展質量的決心。”市政協委員、德城區教體局局長徐洪鑫表示,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速推進學校提升改造,促進全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深入實施集團化辦學,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持續建設“生本課堂”,繼續堅持五育融合,培養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努力打造全環境立德樹人“德城樣板”。市人大代表、陵城區邊臨鎮喬庫陳小學教師李真表示,今后工作中將努力發揮示范作用,帶動更多教師做好教學工作,用心鉆研業務、用情教育學生。
病有良醫是百姓期盼之一。市人大代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德州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王東海表示,預計今年5月,東部醫療中心將啟用。今年,他們將高質量推進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以人民需求為中心,以臨床需求為導向,強化醫療技術創新,爭取國家級臨床專科體系的新突破。“我們將進一步提能力、提水平、提服務,切實打造德州百姓認可、信賴的腫瘤專科醫療服務品牌。”市政協委員、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醫務科科長霍曉表示。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推動兒童友好社區建設納入民生實事,市人大代表,市婦聯黨組書記、主席趙曉靜深受鼓舞,將和市發改委一起做好兒童友好社區的建設指引,推動公園、學校、醫院、商場、圖書館等公共空間的適兒化改造,鼓勵、推動社會組織、愛心企業積極參與、提供服務,讓孩子們有足夠的成長空間,一同創造城市更加美好的明天。
滿足群眾新需求 提升群眾獲得感
就業是民生之本。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落實就業優先政策。談起這一點,市政協常委,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市人社局黨組書記、局長郭洪霞表示,將加強援企穩崗政策支持,動態收集用工需求,密集開展招聘對接,市縣兩級每周舉辦招聘活動,便利企業招工、群眾求職。辦好民生實事,開發特色城鄉公崗,推廣“社區微業”,幫扶困難群體就業創業。同時,支持高校畢業生就業,全年力爭城鎮新增就業5萬人以上。
市人大代表、德州市寶麗潔家政公司總經理焦文玉對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新開發特色公益性崗位5000個以上,實現‘社區微業’共同體全覆蓋”的要求很贊成,她認為,這個惠民之舉,既幫弱勢群體找到了工作,又方便他們照顧家里,還為有需求的群眾提供了服務,一舉三得。“作為企業家,我一定勇挑社會責任,在做大做強企業的同時,為群眾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市人大代表、陵城區新華書店總監劉紅衛,對報告中“豐富群眾文體生活”的要求比較關注,“新增標準化城鄉書房12處,體育設施開放達到400所,開展文體惠民活動1.5萬場”,這些文體活動平臺場地一旦建成,15分鐘“健身圈”“閱讀圈”將進一步提質。她表示,一定落實好會議精神,將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創新思路,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切實提高群眾文體生活獲得感。
增強社會保障能力 提升群眾安全感
兜底保障、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的衣食冷暖。過去的一年,德州新建136處“365暖留中心”,為2639名孤困兒童發放基本生活保障金5276萬元。“政府工作報告對民政工作提出了更細致、更具體的要求。”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王吉峰列席會議,他說,今年全市民政系統將對照兩會目標要求聚焦主責主業,圍繞完善“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建設100處助老幸福食堂,全市29個街道辦事處全部建成綜合養老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日間照料、居家上門等服務。各縣市區均設立1個以上為老慈善項目、組建1支以上為老志愿服務隊伍。為1000戶以上特困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工程,同時進一步鞏固提升孤困兒童助學項目,努力讓民政工作更富內涵、更具溫暖。
2023年,我市在省內率先實現異地住院、門診統籌、門診慢病醫保聯網結算鎮街全覆蓋,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節約費用11.8億元。“今年政府報告提出,深化職工醫保全省統籌和門診共濟保障改革,居民長期護理保險覆蓋面達到60%以上。”市政協常委、市醫保局局長、農工黨德州市委副主委何新梅表示,全力抓好會議精神落實,市醫保局將按照“守牢底線、夯實基礎、改革創新、提質增效”的工作思路,進一步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穩步提高群眾醫保待遇,推進居民長護險擴面提質增效,強化醫保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推進全市醫保業務“一體化”辦理,持續推進醫保參保擴面,不斷健全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推動全市醫療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