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德州段
花杠舞表演。記者劉振興攝
□記者王志冕 通訊員張敏
“花杠舞是老城鎮的藝術瑰寶,我們把非遺傳承與校園文化有機結合,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武城縣老城鎮南屯小學校長姜憲軍感受頗深。1月11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杠舞傳承人崔振江走進南屯小學,現場教授學生們學習花杠舞。
近年來,老城鎮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挖掘運河歷史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探索形成“以文夯基、以文化人、以文興業”的文化振興新路徑。
以文夯基 激發鄉村振興內驅力
“老城鎮位于冀魯兩省四縣交界處的京杭大運河東畔,是歷史文化悠久的千年古鎮和商貿流通重鎮。”老城鎮黨委書記王連深說,他們依托深厚的歷史文脈和獨特的區位優勢,做好“融”的文章,讓鄉村風貌看得見、鄉土記憶留得住。
具體工作中,老城鎮深入挖掘本地紅色文化內涵,鑄造以戚夯、戚烽、王金銘為代表的紅色精神譜系,開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紅色故事文化宣講等主題活動。
深入挖掘運河文化,發展和保護三義花杠舞、東屯架鼓、呂洼柳子戲等內容豐富、底蘊厚重的17個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堅持傳承和保護,開展了‘非遺+研學’、非遺文化進校園等活動,鼓勵更多年輕人當好非遺文化的倡導者、傳播者和弘揚者,夯實非遺傳承根基。”老城鎮三級主任科員張敏說。
以文化人 厚植鄉風文明正能量
構建“15分鐘精神富有服務圈”是老城鎮推進以文化人的重要舉措。今年以來,該鎮不斷健全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家風建設教育體系,通過舉辦主題活動,引導家長和學生培養良好習慣,厚植文明正能量。
錨定陣地圓心。老城鎮持續推動鎮村7個黨群服務中心規范化建設,完善鎮黨校、鎮綜合文化站及43個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設,積極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2處、家風家教文化長廊1處,提升基層公共文化陣地建設和服務效能。
拓寬幸福半徑。依托功能日益完善的文化陣地,利用“三會一課”、黨員活動日、榜樣在身邊等活動,常態化講好“老城故事”。老城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張靜說,他們還高質量開展了戲曲進鄉村、農村公益電影放映、鄰里藝術團展演等惠民服務和廣場舞、太極拳比賽等文體活動,讓百姓暢享文化發展成果,為鄉村振興注入精神動力。
延伸文明周長。老城鎮完善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章程,以喪事簡辦、喜事新辦為切入點,發揮黨員干部示范帶動作用,推進移風易俗。廣泛開展最美家庭、最美武城人、好媳婦好婆婆等評選活動,推選出全國最美家庭1個、全省最美照護人1人、好媳婦好婆婆32人,讓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如:全國最美家庭稱號獲得者李祥成家庭,他和妻子均患有先天性疾病,但他們不自卑、不自棄,用互愛互助、自強不息的精神,感染、激勵著廣大殘疾人家庭。
以文興業 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
“老城文化底蘊深、文化產品多,在充分做好運河文化、紅色文化、非遺文化三篇文章的基礎上,我們創新‘文化+N’發展模式,讓傳統村落、手工技藝、古建遺存、民俗活動等蘊含鄉土文化氣息的載體活起來。”王連深介紹。
以“文化+鎮域規劃”為主線,激活文旅資源。堅持“保護傳承遺產與提升生態、生產、生活條件并行”的理念,按照“一區一街兩館”總體規劃,完成運河民俗小鎮建設項目一期工程規劃方案,重點打造仿古復建區、運河非遺文化展示一條街、戚莊抗日烈士紀念館、王金銘烈士紀念館(布展)“一區一街兩館”4個重點項目,豐富文旅融合內涵,實現大運河文化的活態傳承和創新發展。
以“文化+特色美食”為引導,賦能多元發展。圍繞打造“舌尖上的老城”目標,深挖運河特色名吃,將運河名兔、武城煊餅、陳記羊肉餅等美食納入地方特色名吃,把特色美食、優勢農產品轉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