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龍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圖騰,更是中華文化的象征。喜迎龍年新春,海報新聞石榴花開工作室推出《龍騰山東》系列報道,聯動全省16地市,挖掘齊魯大地上那些與龍相關的燦爛文化,講述山東兒女在龍文化保護和創新方面的努力。通過鏡頭和文字,讓我們在圖騰里找尋信仰的力量,于傳承中體會文化的魅力。
龍作為中國文化的底蘊和精神,根植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在我國歷史長河中,龍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信仰與期望。在泰山腳下,有這樣一個人,以泥塑龍,映射著躍動千年的龍文化。
在泰安市岱岳區道朗鎮的中國泰山泥塑藝術研究院,展廳里擺放的泥塑龍作品在陽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輝,作品通體為龍,盤踞于一根華夏柱之上,懷中抱福,寓意龍騰華夏,福滿神州。玄緒東告訴記者:“雕刻所使用的泥自帶光亮,取天之水,地之土,即為天地合一,以顯龍之靈氣。”
泰山泥塑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其主要經過細篩山石泥土、 過濾沉淀泥漿、糅合捶實泥塊、捏制圖案等幾個較為復雜的過程,制作十分考究。玄緒東是泰山泥塑的第五代傳人,自幼時便跟父親學習泥塑技藝,他表示,泰山泥塑的核心技藝包括采泥、塑泥和雕刻。
泥塑用的泥都是本地的泥巴,道朗鎮有座神泥山,屬泰山余脈,每逢下雨,雨水會將山石縫隙中紅褐色的沙土沖刷出來,堅持在雨后上山取泥是玄緒東祖祖輩輩留下來的泥塑制作“秘方”。
要做好一個泥塑首先要塑形,行話說叫“塑泥”。玄緒東先取出一塊泥,用棒子反復捶打,然后用力揉捏,有時在摔打泥巴的過程中會自然摔出形狀,玄緒東就在這基礎上隨形聯想,進一步細化塑形。“塑形其實就是‘多退少補’,按著自己想要的樣子,把多的泥巴補在稍微欠缺的地方。”玄緒東說。
在不斷的捏造之間塑造大致的體型,是盤踞著,還是站立著,都在這一步里定住。在交談間,玄緒東也沒停下手里的動作,手指翻騰間,一個泥塑形象活靈活現。在捏制出雛形后需要將半成品靜置一個月左右,根據泥的濕度再進一步用刻刀雕刻。雕刻過程會反復四到五遍,直到細節處也栩栩如生。
“刻的時候要刻到六遍才行,第一遍塑型完了接著用刀子,把該刻的刻出來,把型進一步地塑出來,再根據泥的硬度雕刻第四第五遍。”玄緒東告訴記者,等著第六遍,泥塑內部變硬了,整個泥塑作品就相當于成型了。
一抔泥土,一把刻刀,一捏一刻之間,器宇軒昂、昂首揚尾、體態矯健的龍便躍然于泥土之上,栩栩如生,神韻不減,傳承之光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