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3月4日電 題:“救命路”背后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
54歲的馬有布萬萬沒想到,離家不遠處這條通車僅僅37天的臨大高速路,竟成了他的“救命路”。
積石山地震中,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鎮陳家村的村民馬有布被一面傾倒的磚墻砸中,傷情危重。被搶救出來后,救護車載著已經休克的他,呼嘯駛入高速,僅僅40多分鐘,馬有布便被送到臨夏州人民醫院。
手術時,從馬有布胸腔中清理出來的“血疙瘩”裝了半盒子。醫生說,多虧送來得及時。
“要是沒有這條‘救命路’……”馬有布哽咽住了。
2023年12月23日,大型卡車將板房運抵積石山縣災區。(馬昱炅 攝)
積石山縣地處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大山里,過去只靠一條崎嶇的公路溝通外界。行路難,生活更難。群眾從鎮里到州上要倒兩次車,前后折騰六七個小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各民族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分子,脫貧、全面小康、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
脫貧攻堅中,積石山縣所在的臨夏州被整體列入“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
2019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來自積石山縣的保安族全國人大代表董彩云告訴總書記:“我的家鄉還沒有高速公路,我們也想通高速公路,加快家鄉的脫貧致富。”
習近平總書記回應:“各部委同志都在,要積極吸收采納代表建議。”
會后,經過各方研究論證,臨夏人民日思夜想的高速公路開工建設了。
臨大高速連通了甘、青兩省交界地區的高速路網,昔日封閉的積石山縣有了通往外界的“大動脈”。
一位全國人大代表的建議落地有聲,一個深度貧困縣的期盼鋪設成路,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加快推進。
2023年11月12日高速路正式通車。董彩云穿上了一身紅裝來到現場。她動情地說:“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遠,群眾增收致富有了‘快速路’!”
誰也沒有想到,一個多月后的12月18日23時59分,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5萬多戶群眾受災。
“19日凌晨,我看到消防車、救護車、軍車、警車閃爍著燈光急速飛馳,黑夜中的臨大高速公路像一條發光的巨龍。我瞬間覺得,咱老百姓有救了!”董彩云說。
2023年12月25日,救援車輛在臨大高速公路上疾馳。(馬昱炅 攝)
臨夏州消防救援支隊政委王權忠說,臨大高速就是這次抗震救災的“生命線”。因為有了這條高速,各方救援力量得以迅速抵達災區一線,地震后不到15小時,便完成全部搜救任務,包括馬有布在內的傷員得到及時轉運救治。
一隊又一隊大型卡車拉著活動板房從全國各地趕來,1.6萬余間活動板房迅速搭建完成。從地震到受災群眾全部搬入板房,僅用8天時間。
據不完全統計,應急救援期間,12.8萬余件來自全國各地的愛心物資,通過臨大高速這條大動脈,源源不斷被輸送到災區,保障了受災群眾不挨餓不受凍、溫暖過冬;臨大高速日均交通量從平常的3500輛次,激增至最高16000輛次,極大提高了救援效率。
1月15日,馬有布傷情好轉出院。救護車再次經由臨大高速,送他回家。一路上,山巒起伏,橋隧相連。他們經過的第一座隧道名為“三七感恩隧道”。
“‘感恩’就是感恩總書記,感恩我們黨。‘三七’是為了紀念2019年3月7日這個日子。”馬有布的女兒說。(記者向清凱、武笛、朱高祥、張欽、姜偉超、郎兵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