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創節能科技有限公司整潔有序的生產車間
□本報記者 王志冕 本報通訊員 李淑冉 李振
4月12日,位于武城縣的海創節能科技有限公司節能智能制造項目現場,各種機械手臂正在有序生產。這是武城從京津地區“搶”來的優質項目。
“項目瞄準產業鏈頂端,強化數字賦能轉型,借助浪潮集團工業互聯網平臺,打造自動化、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燈塔工廠’。”公司董事韓文彥說,項目全部達產后,年銷售收入可超50億元、實現稅收2億元。
武城搶抓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機遇,迅速行動,主動對接。“特別是2023年,我們圍繞‘高質量發展重點突破年’,以深化改革招引模式、引才聚才創新賦能、農業產業化發展為突破口,主動作為、創新突破,積極探索融入京津冀的新路徑。”武城縣委書記朱恩鶴說。
培優特色產品守好京津冀“菜籃子”
“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賦予德州的定位之一。武城大力發展辣椒、白酒、面粉及烘焙食品等特色產業,全力做好穩產保供,守好京津冀的“菜籃子”。
武城是遠近聞名的“辣椒之鄉”。他們以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核心,依托國家農產品冷藏保鮮整縣推進試點縣、武城辣椒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創建,規劃建設辣椒食品產業園,突出打造以中椒英潮、中擎食品、馨賽德等國家級、省級農業企業為龍頭的辣椒產業集群。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作為我市唯一被列入農業農村部首批農業高質量發展標準化示范項目(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創建單位名單的企業,中椒英潮辣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無公害辣椒種植基地配備有十余人的專家團隊,在培育辣椒的過程中,用肥用藥也都嚴格把關。椒田使用的是生物化肥、生物農藥,供貨廠家也會每月派專人到基地考察,并根據作物生長情況調配用肥用藥比例,確保零添加、純天然、無公害。
“銷售環節,我們依靠市場力量推動農業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并促進與京津冀農超對接。”武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風廣介紹。英潮公司成立了線上交易平臺,在京津地區建立了物流配送中心和銷售網絡,與北京新發地等10多個批發市場簽訂了蔬菜營銷“場地掛鉤”協議,實現從地頭到市場的無縫對接。
時下,武城黃河酥梨生態公園內一片生機勃勃——從恩縣洼滯洪區大堤上向下望去,梨樹整齊劃一,1000畝的梨園蔚為壯觀。
該項目由山東冠優農業集團主導投資,建設以酥梨標準化種植、生物育種(苗)、科研培訓、倉儲加工、農旅服務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農業示范基地。“我們的酥梨突出特點是皮薄個大、酥脆甘甜、爆汁無渣,抗氧化、不褐變。”冠優農業集團董事長曹榮軍說。再過一年,酥梨便可進入盛果期,它們將被送往京津、上海等一線城市銷售,每畝地經濟效益可超5萬元。
截至2023年底,武城縣瓜菜菌類播種面積7.97萬畝,產量29.2萬噸,同比增長1.4%和2.4%。能繁母豬存欄0.75萬頭,肉蛋奶總產量8.05萬噸,水產品產量484噸,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邁出堅強步伐。
強化精準招商項目建設實現新突破
武城與河北省交界,鄰邊經濟優勢明顯,承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輻射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
為強化頂層設計,在2022年年初,該縣制訂出臺了《關于加快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實施方案》,經過10余次反復修改,明確了打造現代產業聚集區、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基地等9大目標和吸引武城籍京津冀人士返鄉創業等15項重點任務,結合上級政策和本縣實際,還安排部署了培育特色產業集群等6項保障措施。
高效對接京津冀,必須在錯位上做文章,在融合上下功夫。武城明確暖通空調及新材料、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等主導產業為發展方向,根據京津冀計劃轉移的產業指導目錄,梳理出百余家央企強企、大型民企以及近500家全國工商聯執委企業與其積極對接,并專門成立包括產業承接、對接央企強企等在內的12個推進組。
招商引資是“一號工程”。該縣扎實推進“一把手”招商。去年,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先后20余次赴京津冀地區開展招商引資活動,促成總投資4.3億元的京能集團100MW/200MWh氫電共享儲能項目簽約落地,總投資4億元的中石化綠源地熱能開發有限公司清潔能源綜合開發利用戰略投資合作項目、總投資8000萬元的交通運輸部交科院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對接高速護欄碰撞測試科創中心等項目達成合作意向。武城縣還優化駐京工作機制,設立專門駐京工作隊,以北京為圓心呈輻射狀在京津冀地區開展對接、服務、保障等工作。“我們加強與北京市朝陽區相關職能部門的日常交流,積極開展項目招引對接工作,通過他們的牽線搭橋,土庫曼斯坦國家化工部國際司司長受邀到訪武城,并與春明機械廠、華宸高壓容器公司達成合作意向。”縣深化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徐寶永說。
與此同時,武城還深入挖掘“武商”資源,依托北京武城商會和武城籍企業家,搭建招商平臺,形成“以商會聚武商、以武商招外商”的招商特色。縣工商聯主席林紅昕表示,“武商”群體是武城縣獨具的資源優勢——全縣共有3萬余名業務員分布全國各地,拓寬了產業發展維度。近年來,武城通過異地商會介紹的新上項目超20個。2023年,全縣新開工京津冀地區過億元項目11個,到位資金5.83億元。
突出柔性引才用人才鏈穿起產業鏈
4月13日,武城科瑞特空調集團有限公司正趕制一批新款凈化空調機組。該產品將應用于醫院負壓病房,在運行中可實現快速自動感應、自主凈化空氣的效果,這一技術填補了行業空白。“它能在0.1秒內快速識別空氣中的病毒、灰塵,并啟動凈化。同時,根據空氣質量情況,自動對消殺機構運行速度進行調整,既能達到消殺效果,又可實現節能降耗。”公司總經理李連宏說。
這款產品是企業與華北科技學院合作科研攻關結出的碩果。科瑞特空調集團專注生產空調風機,雖然產能大、但品質不精,盈利能力一度遇到瓶頸。公司謀求轉型升級,但面臨人力和材料成本高、科研力量弱等困難。2021年,縣科技部門了解情況后,在武城人才技術需求信息庫為企業精準匹配到相關領域的前沿院校,企業與華北科技學院的對接合作由此展開,僅僅2個月時間,難題便迎刃而解。
類似這樣的合作,在武城還有很多。“京津冀地區是全國人才高地。我們積極建立面向京津冀的產才融合發展模式,依托特色產業和重點企業優勢,全力做好人才招引。”武城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胡星海說。他們積極推行校地、校企人才“共享制”,利用“假日專家”等柔性用才方式,激發來武人才的科研熱情。2023年,成功引進天津大學孫越霞教授等高層次人才8人,幫助8家企業柔性引進博士14人。
同時,武城還充分發揮市駐京“人才飛地”作用,于2023年設立“武城縣駐京人才聯絡處”,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的聯系合作,深度挖掘專業技術人才。通過“人才飛地”,成功幫助在武企業與北京科技大學的任博、中科院電工研究所的馮昌平等專家建立了科研項目合作關系。
業由才廣,人以產聚。招引人才的最終目的是精準推進成果轉化。武城全面摸排縣域企業人才和技術需求,建立信息庫,精準匹配京津冀專家教授,用人才鏈穿起產業鏈。“目前,我們已推動100余家企業與40余所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實現科技成果轉化30余項。”縣科學技術和工業信息化局局長范忠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