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為“博物館致力于教育與研究”。省文化和旅游廳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省備案博物館總量達812家,類別多樣、充滿生機活力、富有山東特色的博物館體系業已形成。按照全省2023年末常住人口10122.97萬人計算,平均每12.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
博物館既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2023年,全省博物館接待觀眾8750萬人次,今年“五一”假期接待觀眾380萬人次,博物館和其文化產品正在成為我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館熱”成為文化現象,“到博物館去”成為時代風尚。
發揮“大學校”功能
城子崖博物館研學活動資料圖
“五一”假期前夕,1600多名來自濟南高新區實驗中學、海川中學的中學生,徒步13公里到城子崖遺址博物館參觀“中國考古圣地”。
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為何要去博物館?這是因為,博物館可以回答“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向哪里去?”
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在這所特殊的“大學校”里,公眾可以增加見識、觸發深思、涵養文化自信。
“十四五”以來,山東持續推動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精品展陳不斷涌現。全省博物館總數量,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數量,革命類博物館數量和非國有博物館數量六項指標長期居全國第一,“博物館熱”不斷升溫。
正在山東博物館展出的“禮運東方——山東古代文明精粹”特展,聯合省內52家博物館,展出文物465件(套),完整地呈現出山東古代文明綿延不斷的發展脈絡。
“這堂生動的歷史課,帶公眾沉浸式探尋中國‘禮制的緣起、傳承與發展,發掘古代智慧,向世界詮釋中國,也實證了山東作為‘東方文明’的起源地在中華文明發展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山東博物館館長劉延常說。
山東博物館列入新一輪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重點博物館建設名單,100余家中小博物館得到提升……博物館見證歷史、承載文化,公眾從博物館出發,讀懂城市,傳承文脈。
成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5月17日,盡管是個工作日,青州博物館門前仍排起參觀長隊。青州博物館新館開放一年來,“數字化+沉浸式”體驗,吸引大量市民和游客前來“打卡”。
“衡王府修建始于弘治八年,耗費了巨大的人力財力,歷時四年建成。弘治十二年間,20歲的朱祐楎就藩青州……”在“有鄰衡王府”展廳,大屏幕播放著解說,游客們在“戲臺”外駐足觀看。相鄰的“墻面”以動畫形式展現衡王府內的場景,游客們點擊“人物”,畫中人或撫琴下棋,或游園玩耍,與“你”互動。
“數字場景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賦予文物生動性、互動性,搭建起博物館和公眾溝通交流的橋梁。”青州博物館副館長楊華勝說。
博物館的教育功能體現在策展、講解、社教、研究等方面。博物館的火熱,除了人們觀念不斷更新、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還有賴于博物館持續提升服務、完善體系。
山東統籌推進不同區域、不同層級、不同屬性、不同類型博物館建設,加快推進“一縣一館”工程,創新開展“全省中小博物館三年提升行動”,實施“一對一”結對支援,助力中小博物館高質量發展。
博物館通過一系列“走出去”活動,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鄒城博物館《奏響鄒魯和鐘 探源禮樂文明》研學課程隨“流動博物館”亮相“黃河大集”,把鄒魯禮樂文明的種子播撒到鄉村、社區、校園。當前,各地利用數字展示、虛擬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打造“沒有圍墻的博物館”。
讀懂一座城 從博物館開始
在山東博物館可以賞被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殼黑陶杯”、“齊魯瑰寶”亞醜鉞,在孔子博物館可以看“商周十供”精美禮器,在青州博物館可以觀北朝佛教造像的“最美東方微笑”“明代唯一存世狀元卷”……
日前,“文潤海岱 游讀齊魯”山東省十大文物主題游徑發布,包括27家博物館紀念館,成為賦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新名片”。
山東實施“博物館+”行動計劃,通過“博物館+教育”“博物館+旅游”“博物館+文創”等融合發展模式,推動博物館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良性互動、功能互補。
讀懂一座城,從博物館開始。日照博物館五個專題陳列,涵蓋了日照史前歷史文化、夏商周文化、記憶陳列、歷史名人陳列及紀念海曲漢墓發掘二十周年專題陳列等。來自江蘇的游客唐先生參觀后表示,展區的主題規劃清晰明朗,使人仿佛親身“走”過了這段歷史。這種深度的文化體驗,正是博物館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博物館還與創意設計產業融合,研發融入山東元素、體現文化品位、滿足多樣化消費的文化創意產品,呈現“山東手造”新業態,讓文物活起來。
(記者 張依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