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德城區教體局打造全環境科教育人“德城樣板”——把科學種子種進孩子心中
學生走進德州學院青少年科普與創新基地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做實驗
□記者陳錕 通訊員石磊
5月16日,德城區少年科學院成立儀式在德州市第十中學舉行。德州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的10名教授被聘為10所學校的科學副校長,為中小學科學教育發展賦能。
德城區以“三級”家長學校協調推進、打造科學教育師資梯隊、完善家校科教育人管理體系等方式構建科教“小舞臺”,以建設科普知識書屋、開展特色科教活動等方式做好科教“大課堂”。通過深入開展科學教育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探索,融合構建科學教育立體育人框架。5月10日,德城區被評為省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
“我們將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學生探究能力,以實驗區創建為契機,打造全環境科教育人‘德城樣板’,實現全區科學教育優質均衡高質量發展。”德城區教體局黨組書記、局長徐洪鑫說。
以學校育人為陣地 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你聽過宇宙深處脈沖星的聲音嗎?”5月16日,德城區少年科學院榮譽院長、德州學院物理與電子信息學院院長唐延柯為德城區500余名師生作《走近科學世界探索世界真理》主題報告,開場的一段脈沖星聲音視頻吸引了全場注意力。唐延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學生解釋了多個生活中的科學現象,鼓勵學生們愛科學、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德州市天衢東路小學六年級學生盧孟卿一邊聽一邊認真記錄,他說:“我特別喜歡科學課,希望通過參加少年科學院,能夠學習更多科學知識,成為一名少年科學院的小院士,為國家作貢獻。”
成立德城區少年科學院、聘用科學副校長,是德城區以學校育人為陣地,為學生構建科學教育平臺的重要舉措。為強化學校育人陣地作用,德城區于2021年底啟動中小學改造提升工程,現已完成投資11.8億元,建設科技、農業、數字化等活動場地面積10.5萬平方米。
同時,開發“科學探究”精品課程,以培養學生科學興趣、引導學生廣泛參與探究實踐為目標,聚焦學生核心素養,整合各學科學段課程資源中的科學要素以及區內豐富的科技文化資源,借助課堂教學、課后社團、志愿服務、社會實踐、研學旅行、賽事活動等多元化載體,構建橫向貫通、縱向銜接、時間上具有全程性、空間上具有全面性的一體化科學課程體系。
以家庭育人為前沿 建好科教“小舞臺”
5月11日,德州市心理健康科普宣講團來到石蘆街小學,開展主題為《守護心靈青春相伴——陽光星期六》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活動。宣講團講師閔祥磊指導50多組親子,使用心理測評量表和繪畫進行心理健康狀況測評。他說:“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前沿,通過活動,我們進一步提高家長的科學意識,引導他們用科學方法關注子女心理健康,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長。”
德城區依托區級家長學校、校級家長學校、社區家長學校,推出家庭科普公開課,采取線下“集中面授+實踐活動”、線上“觀看直播+交流分享”的形式,傳播先進的科學知識。今年以來,區級家長學校開展線上教學20余節,點擊量30余萬次。52所校級家長學校開展線上線下活動240余場,惠及家長2.6萬余人。社區開展了“科學進萬家”大講堂系列活動,通過模擬場景演繹、現場問答等方式普及科學知識,提升家長科普意識和學生科學素質。
成立家庭科學教育宣講團。德城區將科學名師、專家學者、優秀家長等納入宣講隊伍,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鄉村少年宮等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科教主題宣傳。各學校針對家庭科學教育中出現的難點問題,開展課題和項目研究,推進模式創新,推動科學教育走進千家萬戶。
以社會育人為根基 做好科教大課堂
5月13日,德州學院附屬小學六年級三班的學生在德州學院青少年科普與創新人才培養基地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科學課。“我們參觀了機器人實驗室、虛擬仿真實驗室、3D打印實驗室、無人機實驗室、生物發酵實驗室,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領略到了科學的魅力,我長大后也要做一名科學家,用科學改變世界。”學生王贊辰說。
為做好科學教育的“大課堂”,德城區整合社會資源,開展特色科教活動。依托運河古街、德州窯紅綠彩陶瓷藝術博物館、電大農場、普利森機床博物館、奧德曼葡萄酒莊等一批科教基地,開設“運河漕幫押鏢”“田園春趣”“小釀酒師養成記”等系列科學教育研學課程,探索“科學課程+研學活動”模式。
建設科普知識書屋。德城區在中心廣場、迎曦園、四時園等公共區域建設城市書房“明德”書屋,并著力構建覆蓋全區、布局合理、方便快捷、全民共享的閱讀服務網絡,規劃建設微型圖書館(閱覽室),提供豐富的科普知識類書籍,更好地滿足青少年知識學習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