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到青島,浩瀚的大海都是既定標簽;凡是來到青島,湛藍的大海都是打卡必選。作為海洋城市,青島與大海緊密聯系在一起。從古老的漁港到繁榮的現代港口城市,再到致力于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青島與海的故事綿延而行,記錄著歲月,也開創著未來。
7月2日,《中國城市國際傳播影響力報告(2023)》發布,青島位居全國第11位,獲得“海洋資源機遇之城”評價,再次將極具辨識度的海洋城市形象進行了彰顯。
那么,既然是“海洋資源與機遇之城”,青島擁有哪些海洋優勢?
雄厚的海洋資源稟賦
一直以來,青島都被譽為鑲嵌在黃海之濱的璀璨明珠,依海而居、伴海而行不僅塑造了獨特的城市特質,怡人的海洋氣候,也營造了美麗的自然風光,賦予了旅游業更多發展可能。
來到青島,游覽沿海一線成為游客必選,不論是棧橋回瀾品浪花拍岸,還是海水浴場享清涼之感,亦或是海上游艇觀島城之美,大海與城市的相融相攜,都會讓游客領略到海的浩瀚與城的浪漫,大海也因此成為青島旅游最顯著的資源。
而這只是海洋賦予青島的顯性優勢。除此之外,海洋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力不可小覷。據統計,2023年海洋生產總值占青島地區生產總值約33%,且這一比重呈現持續增長態勢,可見“藍色引擎”在帶動城市經濟發展方面優勢明顯。
細分到各個領域,包括港口航運、海洋漁業、海洋藥物等均有涉及。
青島擁有廣闊的海岸線,為港口的發展提供了便利條件。青島港作為中國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其航運實力與港口現代化建設都具有明顯優勢。在承擔著大量進出口貿易任務的同時,如今青島港積極推進5G智慧港口建設,全場景氫能港口建設等前沿做法,正引領港口行業智能化轉型縱深發展。
除了港口資源,青島的海洋漁業發展同樣優勢明顯。青島海域水質肥沃,適合多種水生物繁衍生息,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開發利用潛力。隨著深遠海養殖在青島陸續鋪展,“海上糧倉”的功能也愈發顯現。全球首艘10萬噸級深遠海智慧漁業養殖工船“國信1號”成功運營,讓深海養殖成果走上了百姓餐桌,標志著青島在海洋漁業轉型升級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如今深遠海大型智能網箱“深藍2號”也已建成,將進一步提升深海養殖的規模和經濟發展的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海洋城市,青島的海洋水產科研在全國保持領先位置,目前聚集了全國近1/3的涉海科研院校、1/2以上的涉漁工程院院士,且擁有全國唯一的國家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這同樣為海洋漁業的發展夯實了基礎,創造了優勢。
海洋是豐厚的資源寶庫,從海洋中尋找藥用資源,是產業發展的全新方向。2023年,在青島研發完成的國際首個免疫抗腫瘤海洋多糖類藥物BG136進入臨床試驗,標志著青島已建立起研發海洋藥物的完善體系。特別是隨著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的落地,將進一步推動海洋藥物研發、生產收獲新的成果,向著打造中國“藍色藥庫”的目標全力前行。
深厚的海洋文化積淀
青島不僅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還積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青島的海洋文化源遠流長,古代曾有多位帝王到此巡海,給這里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中,我們所熟知的便是秦始皇在瑯琊臺巡海的記載,如今的瑯琊古鎮依舊延續著對這一文化的景仰。
隨著時代的變遷,青島的海洋文化不斷傳承和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洋風情、節慶模式。青島沿海一帶的漁民有著悠久的祭海習俗,以表達對海神的敬畏和祈求出海平安、漁業豐收的愿望。其中,即墨田橫鎮的祭海儀式最具代表性,直到現在,每年春季出海前都會舉行盛大的祭海活動,這種儀式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在歷史的延續中代代傳承,浸潤著海洋文化生生不息。
與此近似的還有青島的“鲅魚禮”,延續到現在形成了集中于嶗山區沙子口區域每年舉行的“鲅魚節”,它同樣是一種文化傳承的符號,是借物寓意,將傳統孝道文化滲透到人們心中的載體,也讓海洋文化的積淀更深厚、更篤實。
在時間的洪流中,海洋文化不斷在積淀中得以升華,形式也變得更加鮮活、更加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比如每年舉辦的海洋節、啤酒節等,同樣與海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青島的海洋文化體現在多個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文化保留了原來的模樣,有些文化在傳承中尋覓到新的開展形式,但不管怎樣,文化中所攜帶的海洋特色始終沒變,這既是海洋文化的意蘊所在,也進一步豐富了青島的海洋文化內涵。
眾多的海洋發展機遇
海洋發展戰略作為國家級戰略,正成為挖潛新質生產力的嶄新領域。特別是隨著科技飛速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加速,海洋經濟成為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坐擁豐厚海洋資源的青島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作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如今,青島在海洋科技、海洋裝備以及海洋人工智能方面均收獲了顯著成效。也聚集了包括中國海洋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等一批涉海高校和行業知名研究機構。通過積極推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洋科技產品和技術,助力青島海洋發展開辟了更加寬廣的路徑。
比如,近期剛交付完成的“海葵一號”,是中國首個自主設計建造的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突破了多項專利技術,為海洋能源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被形象地稱為“超級能源碗”,同時也預示著青島在海洋科技發展及裝備制造方面擁有了絕對實力。
據統計,目前青島已集聚了全國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和50%的海洋領域國際領跑技術,海洋經濟總量穩居全國同類城市前三。
隨著人工智能時代的加速推進,青島搶抓發展機遇,不斷在“人工智能+海洋”領域開辟新路徑,同樣收獲了既定成果。
錨定打造世界級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的目標,5月27日,在“嶗山問海”海洋創新發展大會上,《青島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6年)》正式發布,這是全國首個系統謀劃和推進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區的指導性文件,青島也成為全國首個提出“建設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的城市。
與此同時,隨著一系列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問世,新質生產力在海洋領域的挖潛也正加速推進。例如,“瀚海星云”大模型、“問海”預報大模型、“羲和”預報大模型等,都為接下來的海洋開發利用創設了全新的場景和更多的可能。
海洋是青島最寶貴的資源之一,也是青島最亮麗的名片之一。雄厚的海洋資源稟賦、深厚的海洋文化積淀以及眾多的海洋發展機遇,帶給青島的必定是更加強勁的發展動能。由此,青島被評價為“海洋資源機遇之城”,可謂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