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棗莊市首筆揮發性有機物排污權交易完成競拍。經過多輪競價,兩家企業拍下盛隆化工10噸/年的排污權,最高報價為44100元/噸·年,創下山東近三年排污權交易試點的最高競價紀錄。
環境有價,污染付費——建立排污權交易制度,是我國環境資源領域一項重大的、基礎性的機制創新和制度改革。在這種交易機制下,排污權可以像商品一樣買賣,以市場之手引導企業主動治污減排,對于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具有重要意義。2021年以來,山東已開展2批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東營、臨沂、聊城、濟南、棗莊5個試點城市不斷完善排污權收入、價格及交易流轉等配套政策制定,已初步形成涵蓋污染物排放重點行業及水氣重點污染因子的排污權交易試點模式。截至今年7月底,共完成交易2935噸,總成交額4844萬元。
“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山東篇章,必須用好改革‘關鍵一招’。”省生態環境廳廳長侯翠榮說,山東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創新,生態環境治理水平顯著提高。
一項項攻堅之舉,匯聚成生態環境改善的強大合力。山東全域啟動“無廢城市”建設,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著力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4萬余個行政村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立河長制、湖長制,眾多河湖實現從“沒人管”到“有人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轉變;實施多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推進產業、能源、交通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如今,一幅綠水青山的生態畫卷,正在齊魯大地上徐徐鋪展。
天更藍。2023年,全省PM2.5平均濃度連續第三年達到“30+”水平,優于國家下達的年度目標10%以上,“藍天白云、繁星閃爍”逐步成為常態。
水更清。全省153個地表水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83.7%,超年度目標15.1個百分點。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95.6%、同比提升10.2個百分點,刷新監測紀錄。
土更凈。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100%,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保障,讓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落實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機制,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這一要求在山東已變為具體實踐。
鷺鳥在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飛舞、休憩,構成一幅美麗的鄉村生態美景。
從沂南縣岸堤鎮王山峪生態造林區山頂望去,層層疊疊的茶樹與側柏、黑松等交織,漫坡綠色令人心曠神怡。而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山。“那時山上沒有樹,遍地都是石頭、荊條,大風一刮黃土飛揚,吹到山腳下的村子里,一下雨就滿地泥濘。”王山峪村村民回憶。
荒山披綠,得益于2021年以來沂蒙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的推進實施。王山峪村所在的東汶河流域,水土流失問題突出,成為工程實施的重點和難點。“我們通過上下游聯動治理、山上山下一體修復,整體推進水土涵養。”沂蒙山水工程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龐西祥介紹,流域內開展了“荒山造林、礦山修復、水土保持”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治理后的東汶河流域年均可減少土壤流失1000多噸,蓄水保水2萬多立方米,沂蒙山區域生態本底得到系統改善。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山東抓好“統籌”二字,打破以往“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各項工程單打獨斗的生態修復方式,系統實施泰山、沂蒙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等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注重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探索生態一體化保護修復新模式。通過建設空天地一體化自然資源監測監管系統,山東搭建起林長制、田長制、自然保護地監測等眾多應用場景,在全國率先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全覆蓋監測,守住了生態資源安全底線,促進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不斷提升。
綠水青山不僅有顏值,更要有價值。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只有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轉化通道,才能將生態優勢轉變成發展優勢,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共贏”。
眼下,走進五蓮縣九仙山腳下的胡林村,山水環繞、溪水潺潺。游客們在鄉間漫步打卡,享受著愜意的田園時光。通過吸引社會資本投資、改造村民自家房屋等方式,胡林村建成了25家精品民宿、農家樂、茶社等,深山小村搖身變為新晉網紅打卡地。
日照九仙山上槐花開。
去年,五蓮縣核定年度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292.96億元,首批13個試點村GEP達3.88億元,獲銀行授信1.5億元,胡林村是試點村之一。“今年,我們要利用108萬元‘GEP貸’,把村子打造成鄉村自然藝術打卡點。”胡林村黨支部書記楊落寶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胡林村累計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實現收入500余萬元。
好山好水換來好收益,這是山東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縮影。不止于此,破解鹽堿地生態綠化難題,發展特色種植;采煤塌陷地裝上光伏板,板下養魚增收;引入社會資本,盤活閑置古村落;試水藍碳經濟,創出全國首筆“海草床、海藻場碳匯貸”……不斷破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瓶頸,越來越多轉化成果在齊魯大地上競相涌現。截至2023年底,山東已創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1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32個,數量居全國第一方陣。
(大眾日報記者 張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