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召開,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
以號為令,聞令而動。
8月23日至24日,中國共產黨山東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山東省委關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當好排頭兵的意見》,對山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統部署。
山東地處中國東部沿海,承南啟北、貫通東西,是人口大省、文化大省,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北方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支點。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改革發展寄予厚望,明確要求我們“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當好排頭兵”。
當好排頭兵,山東靠什么?
(一)
排頭兵是沖鋒者,是創新者,亦是探路者。
當好排頭兵,靠“探”的勇氣。
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中,“探索”一詞共出現13次。比如,允許科研類事業單位實行比一般事業單位更靈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實行企業化管理;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依法維護進城落戶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探索建立自愿有償退出的辦法等。
水到中流浪更急,山到半坡路更陡。可以說,這些領域都是改革的深水區,也是改革中難啃的硬骨頭。唯有不懈探索,方可直面改革路上的千難萬險和未知世界。唯有奮勇爭先,才能不斷激發全社會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鼓勵地方、基層、群眾解放思想、積極探索,鼓勵不同區域進行差別化試點,善于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推動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良性互動、有機結合。
作為一項“土生土長”于中國的治理策略,試點是改革的重要路徑,而山東,始終是一片試點的熱土。
看過去,4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大潮中,山東不斷探索創新,積極試點試驗,多次為全國創造了發展經驗——全國第一批14個開放城市,青島、煙臺位列其中;菏澤小井村率先分田到戶;諸城以股份合作制形式開創中小企業改革的先河;“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成為全國樣板;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萊西經驗”等,都在全國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
看當下,山東在省屬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遴選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試點;淄博“數字+農業農村”做法榮膺中國改革特別案例獎;青島、濟寧、煙臺正積極推動房屋體檢、養老、保險三項制度試點……
爭當探路者,邁出新步伐。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探索開展要素市場化綜合改革試點;開展碳排放雙控先行探索,爭創美麗中國先行區等等。
新征途上,齊魯大地大膽探索、敢闖新路的步伐,從未止步!
(二)
當好排頭兵,靠“立”的方法。
探索之路,試過的教訓要竭力避免,蹚出來的經驗要善于總結。只有如此,探路者才能成為領路者。
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有破有立,先立后破,這是改革的方法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能把手里吃飯的家伙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伙還沒拿到手,這不行。”
“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建立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這些舉措具體、可感。“立”是改革的關鍵詞,讓改革的顆粒度更細,讓改革味道更足、成色更足,也讓改革的推進更加穩健。
做好“立”的文章,山東始終在行動。
“立”是從0到1、從無到有,山東勇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在山東自貿試驗區濟南片區,“數字保險箱”提升了行政審批效率,破解了群眾多跑腿的難題。作為新一輪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山東自貿試驗區1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已在全省復制推廣。
“立”是查漏補缺、精益求精,山東在發現問題中不斷破解問題。2013年,《山東省濕地保護辦法》出臺,如今的《山東省濕地保護條例》即將于2024年12月1日起施行。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將為更好地保護濕地、破解重用輕養等問題樹立新標桿。
“立”是方法,也是方向。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建立完善山東科技大市場運營機制、“山東好成果”遴選發布機制;制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施意見和行動計劃等等,這些具有鮮明山東特色的舉措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和路徑。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堅持問題導向,把該立的先立起來,能立的先立起來,人民群眾就一定會在“立”與“破”中收獲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
當好排頭兵,靠“制”的成果。
如果說“立”是一種動態的治理方法,“制”則是一種穩定的治理成果。常言道,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國家治理的核心在于“制度”。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共提出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都是涉及體制、機制、制度層面的內容。其中,“制度”一詞出現了187次,“體制”出現了81次,“機制”一詞出現了242次,如“健全國有企業推進原始創新制度安排” “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等等。
回望來路,中國之“治”始終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沿著這條主線,山東始終步履不停,奮勇爭先。
九曲黃河從山東入海,山東在黃河重大國家戰略中承擔著重要的歷史使命。2022年,山東、河南兩省第一輪黃河生態“對賭”結束引發廣泛關注。這背后正是在山東、河南兩省建立實施黃河流域省際橫向補償機制。不僅如此,山東還推動在省內縣際建立了全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在全國率先實現縣際流域橫向補償全覆蓋。
制度關于根本,關乎長遠。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的一系列部署安排都涉及制度、體制、機制的創新與完善,比方說,構建綠色低碳發展機制;加快構建部門協同推進科技創新的機制等等。可以說,一系列因地制宜的制度建設必將進一步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
法律是更高等級的制度。2021年以來,山東接續出臺東平湖保護條例、節約用水條例、南四湖保護條例、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條例,“兩湖一水一洲”地方立法構建起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地方立法體系的四梁八柱。除此以外,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等一批創新性強、具有特色的地方性法規規章也陸續出臺。
從立法到執法再到司法,從涉外法律服務再到法治社會建設,省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提出,深入推進法治領域改革,并提出一系列體制機制的改革舉措,必將更好地助力齊魯大地在法治軌道上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山東篇章。
高質量的制度供給,才能促進高質量發展。堅持制度建設為主線,山東有能力加快制度創新步伐,以一域之光為全局添彩。
(四)
習近平總書記講,歷史上一些山東人闖關東就闖出了一條活路。
回顧山東改革發展史,山東不斷突破思想和體制束縛,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為經濟社會發展增添了強大動力,以改革引領了風氣之先。
泰山十八盤, 1630級臺階、400多米高差,最陡處仰角達70度。泰山山腰有段平路叫“快活三里”,不少人喜歡在這里歇歇腳。但挑山工很少在此久留,因為他們知道,一旦腿“發懶”了,再上“十八盤”就難了。
改革關頭勇者勝,氣可鼓而不可泄。回望,已在半山之上。眺望,前路依然漫長。
古有“諸子百家半山東”的思想浸潤、近有沂蒙精神的革命洗禮、今有新時代泰山“挑山工”的擔當作為,山東文化底蘊豐厚、經濟基礎雄厚、群眾基礎深厚,山東有基礎有能力,也必須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當好排頭兵。
改革是一駕停不下來的“戰車”。
走在前、挑大梁,勇當排頭兵,山東,值得期待!
(大眾新聞記者 張浩 李岳岳 崔凱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