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眾新聞記者 劉兵 李振 趙洪杰
“快看,那就是黑臉琵鷺。”9月9日一大早,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不遠處,黃河口管理站副站長張樹巖與同事一起,架好設備開始鳥類監測工作。
黑臉琵鷺是世界瀕危動物、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被視為濕地環境質量的指示性物種。張樹巖說,今年5月,管理站在轄區內首次觀測到黑臉琵鷺自然繁殖。在張樹巖看來,這意味著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不斷增強。
九曲黃河,在山東入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親自擘畫、親自部署,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動員令。2021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山東視察,在濟南主持召開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把脈領航,并要求山東“努力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
牢記總書記囑托,山東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加強生態保護,保障黃河安瀾,全方位、多層次深化黃河流域大保護大治理,高起點、高標準謀劃推進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更加凸顯。
生態優先,筑牢黃河下游綠色屏障
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濕地。(新華社記者 徐速繪 攝)
7月26日,在印度召開的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標志著,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東營黃河口候鳥棲息地成為山東省首個世界自然遺產。
“這是對東營市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的國際認可,進一步提升了黃河口的國際知名度,對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東營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市土地礦產發展服務中心主任于匯洋說。
生態興則黃河美,構建綠色生態是保護黃河的必要條件,也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前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下游河道和灘區環境綜合治理,提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樣性。近年來,山東加強黃河口生態保護治理,實施濕地修復、恢復黃河與海洋水文連通、治理互花米草等工程措施,營造適合不同植被、不同底棲生物、不同鳥類生活的生態環境,保護區內珍稀瀕危鳥類逐年增多,目前已達到373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其全球總量的1%。
護好大河之洲,構筑生態屏障。黃河三角洲是山東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的一個縮影。從東明縣黃河灘區到東營黃河入海口,黃河在魯河道長628公里,流域面積1.83萬平方公里。山東按照“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要求,因地制宜、分類施策,統籌謀劃沿黃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前不久,一起黃河流域環境污染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在齊河縣人民法院黃河生態城法庭公開審理。被告人因犯污染環境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并處罰金。
這一山東首個以“黃河生態”命名的環境資源審判專業法庭,于2022年10月投入使用,2023年11月正式掛牌,與檢察、河務、生態環境等部門單位協同配合,有效開展司法工作,已審理黃河流域環境資源案件近200件。
保護母親河,一系列制度法規先后出臺——
省委、省政府印發《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描繪長遠藍圖;形成以《山東省黃河保護條例》為基礎,以《山東省東平湖保護條例》《山東省南四湖保護條例》等為骨架的地方性法規制度體系,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山東省沿黃生態廊道保護建設規劃(2023—2030年)》印發,明確具體發力方向……
保護母親河,一系列務實舉措落地見效——
推進黃河沿線綠點、綠帶、綠網建設,初步建成長800多公里、寬約200米的黃河干流綠色生態屏障;在全國率先實現縣際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全覆蓋;持續開展黃河流域“清廢行動”,全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10年選育,11年推廣,黃菖蒲隨生態修復項目從山東一路西進,在黃河流域扎下了根……
隨著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2023年,山東省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83.7%,超年度目標15.1個百分點,其中黃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達到100%,黃河干流全線保持Ⅱ類水質。
轉型升級,答好高質量發展必答題
秋高氣爽,黃河兩岸,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正加快建設。
在東營市東營區化工產業園,億科高端聚合物新材料項目加速刷新“進度條”。“項目一期規劃的45萬噸/年高端樹脂及配套項目,采用‘本體法’生產ABS工程塑料,生產工藝綠色環保,產品應用廣泛,投產后將實現高端產品進口替代。”項目綜合辦主任曹繼新說,項目力爭明年3月建設完成。
深入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都是“必答題”。山東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緊緊扭住“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這一基準線,以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總抓手,不斷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2023年,全省沿黃9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1.5萬家,是2019年的3.4倍;今年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1—7月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企業增加值增長8.6%,“四新”經濟投資增長9.3%。
山東沿黃地區煤炭、石油等資源豐富,化工、煉油、有色金屬等傳統產能比重大。充分認清自身傳統產業占比高、制造業基礎雄厚的特點,山東聚焦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持續優化石化產業布局,加快鋼鐵產業向沿海布局,持續推動結構優化升級。
山東能源啟動年產10萬噸納米碳酸鈣生產線,將不起眼的石灰石加工成每噸數千甚至上萬元的高端鈣基新材料;濟鋼棄鋼,從“地”到“天”,在衛星總裝、火箭制造、低空經濟等新領域參股孵化相關子公司13家;裕龍島煉化一體化項目一期工程施工全面收尾,投產后預計年實現銷售收入1100億元以上……持續改造提升的傳統產業,不斷成為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
傳統產業加快腳步轉型升級,新興產業羽翼漸豐。前不久,在QASC挑戰賽中,浪潮海若大模型以93.70%的準確率斬獲第一名并刷新世界紀錄。支撐這一成績的,是覆蓋從材料、芯片、整機、軟件、平臺應用的全產業生態——濟南先進計算產業形成龍頭骨干企業140余家,集群產業規模超1000億元。
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山東謀劃實施一批重大引領性項目,培育一批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集群,特別是重點打造濟南空天信息產業園、青島人工智能產業園、濰坊元宇宙產業園、煙臺東方航天港等一批未來產業集聚區,孵化更多未來的“海若”。
渤海之濱,海天遼闊,高遠澄明。從空中俯瞰,位于濱州市沾化區濱海鎮的華能濱州新能源85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極為壯闊,項目用海1.9萬畝,安裝完成的光伏板和管樁在海面形成整齊的陣列。今年年底并網投產后,這里將成為山東最大的單體新能源項目之一,每年可提供綠色清潔電力12.69億千瓦時,年可節約標煤38.58萬噸。
能源轉型是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也是落實黃河重大國家戰略的強力支撐。依托得天獨厚的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山東堅持全域統籌、海陸并進,加快推進膠東半島核電、海上風電、魯北風光儲輸一體化等大型清潔能源基地建設。“截至今年6月底,山東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突破1億千瓦,成為東部沿海地區首個新能源裝機過億的省份,相當于每年可以節約標準煤54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1.4億噸。”省發展改革委副廳級干部王福棟說。
治水興水,守護大河安瀾人民幸福
初秋時節的東平湖龐口防倒灌閘。(大眾新聞記者 盧鵬 通訊員 陳陽 報道)
在齊河縣胡官屯鎮胡官屯村高標準農田里,每隔13米就有一個噴頭,這是去年新上的噴灌設備,。“過去大水漫灌時,澆一畝地需要80立方米的水。如今采用噴灌設備,一畝地只需要20—30立方米水。”種糧大戶袁本剛說。
滴水貴如油。齊河縣屬于全國產糧大縣,農業一直是“用水大戶”。當地通過機制體制、技術設施創新,推動用水方式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走出一條節水灌溉的綠色轉型之路,成為全國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
黃河治理,水是最大的剛性約束。作為經濟大省、農業大省、人口大省,山東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1%,其中,引黃供水量占山東總供水量的30%以上。對山東而言,節約集約利用黃河水資源,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有多少湯泡多少饃”。實行“分水到市”“分水到縣”,嚴格指標管控、過程管控;制定涵蓋218個行業類別的1607個用水定額,實現高耗水行業全覆蓋;開展深化農業水價改革推進現代化灌區試點工作,實施65處引黃灌區農業節水工程……山東全方位貫徹“四水四定”原則,管住黃河“水袋子”,擰緊取水“水龍頭”,用好每一滴黃河水,讓有限的黃河水發揮最大效益。
據統計,如今在山東,黃河流域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473,連續22年實現農業增產增效不增水。
“開工!”8月31日,黃河主汛期即將結束,隨著一聲號令,全長19.08公里的東平湖老湖區洪水相機南排與柳長河段航道“三改二”工程破土動工。
九曲黃河萬里沙。黃河河道上寬下窄,排洪能力上大下小,且山東段是地上懸河,防洪安全始終是我省工作的重點。“東平湖作為黃河流域唯一重要蓄滯洪區,承擔著分滯黃河洪水和調蓄大汶河來水的雙重任務,是山東乃至整個黃河流域的防汛重點。”省水利廳廳長黃紅光介紹,工程建成后,老湖區洪水相機南排能力將提高到450立方米/秒,顯著提升東平湖調蓄黃河洪水、大汶河來水能力。
聚焦保障黃河下游長治久安,山東強化綜合性防洪減災體系建設,實施黃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分兩批對沿黃22座引黃涵閘進行改建,全面建成800多公里標準化堤防,將黃河干流山東段河道主槽過流能力提高到5000立方米/秒。
大河奔流歌未央。錨定“在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目標定位,山東牢記使命責任,主動擔當作為,充分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扎實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落地達效,努力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大眾新聞記者 李廣寅 參與采寫)
從空中拍攝的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楊廟社區。(資料片)
■大河之變
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靜:近年來,黃河三角洲生態監測中心加強生態感知,構建“天空地海”一體化監測體系,利用多源遙感技術開展保護區濕地資源、水資源、海洋水質環境、自然災害、生態系統狀況等監測,建設氣象、水文、土壤等在線監測站點50余處,全面掌握保護區資源環境現狀和變化趨勢。下一步,我們將以黃河口國家公園創建為統領,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篇章。
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青年博士趙自超:近年來,我和同事們將黃河三角洲作為鹽堿地綜合開發利用的主戰場。我開展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及鹽堿地糞肥施用技術研究,研發了多種低成本鹽堿地改良劑、有機肥及高效施用技術。目前,省農科院共篩選和培育150多個耐鹽堿品種,集成相應配套技術80余套,打造應用場景或示范樣板60余處,適宜鹽堿地品種、技術推廣面積20余萬畝。
勝利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化學驅油劑研發專家姜祖明:勝利油田化學驅團隊不斷攻堅克難,高溫高鹽非均相復合驅技術、降粘化學驅技術和海上化學驅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我們團隊有個目標,就是到2035年,把化學驅應用的邊界從最初的60攝氏度提到120攝氏度,形成高溫高鹽油藏化學驅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技術系列,繼續保持油田化學驅技術的領跑地位。
東營市廣利臨港產業園有限公司董事長趙磊:近日,我們的廣利港風電碼頭完成首船發運,標志著全省首個風電設備大型專用碼頭正式啟用。東營海上風電裝備產業園已簽約落地產業鏈項目35個,中船海裝全球單機功率最大、風輪直徑最大的1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正式投產交付,亞洲最大、全球第二的“海上風電大型機電傳動系統研發測試中心”建設完成……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打造千億元級海上風電產業集群,為保障能源安全、推進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力量。
東營市墾利區董集鎮副鎮長、楊廟社區黨委書記張麥榮:這幾天,我們社區共富產業基地新上了家紡項目,已有40多位社區群眾在這一項目就業,這一產業也將成為我們社區和群眾增收致富的新路徑。我們還在東營市率先成立社區股份經濟聯合社,有效盤活1700余畝沿黃片區閑置土地。糧食烘干基地等一批好項目先后落地,群眾收入來源由種植收入為主拓展為土地流轉、務工和經營收入等多種渠道。
(□大眾新聞記者 李明 李廣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