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位于齊河縣的山東文化藝術職業學院迎來首屆新生。劉磊攝
□記者楊鳴宇 通訊員靳祖鵬王世林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市委十六屆七次全會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提出“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科技體制改革、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德州當前及今后時期做好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工作提供了遵循。
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打造職業教育集聚區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首在持續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圍繞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市委全會提出打造職業教育集聚區、優化高校畢業生留德來德政策等措施。
9月20日,德州市第十六屆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職組)將拉開帷幕,來自德州、聊城、濱州、東營四市及京津冀地區的180支隊伍同臺競技。大賽近年來規模持續擴大,影響力逐步提升,形成了以賽促建、交流共進、資源共享,以德州市為中心的職業教育區域合作新亮點。
近年來,我市深化職業教育改革,在辦學模式、產教融合、以賽促學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源源不斷輸送技能人才。目前,全市共有應用型本科高校2所,高職院校4所,技師學院3所,中職學校27所,各類技工學校25所,全市職業教育在校生人數14.4萬余人,初步形成了中、高、本上下貫通、布局合理、專業特色鮮明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此外,我市大力推進技工教育集團化改革,構建起以技工學校、高級技工學校、技師學院梯次發展的現代技工教育體系。今年以來,全市新培育高技能人才2.1萬人,數量及增速均居全省前列。
“我們將圍繞全市重點產業發展需求,探索實施技工院校集團化辦學改革,優化技工教育發展布局,開展重點產業‘政校企’技能人才聯合培養,促進人才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精準匹配、閉環銜接。”市人社局局長趙宗虎介紹。
我市著力優化高校畢業生留德來德政策,千方百計為高校畢業生拓寬市場化就業新空間。實施“人才興德”戰略,出臺“大學生興德34條”等人才新政4.0版,在傳統生活補貼、購房補貼等基礎上,創新推出企業引才獎勵、親情引才獎勵等特色人才政策。機制化開展“德州千企百校行”“名校人才直通車”等系列招聘對接活動,已在山東大學、河北科技大學等17所高校設立引才工作站,有針對性地組織1507家德州企業到高校開展招聘對接活動56場。
“我市深化實施青年人才集聚行動,推進‘十萬大學生興德計劃’,集聚青年人才。實施‘技能興德’萬名工匠培育行動,多渠道培育技能人才。實施人才服務品牌提升行動,打造近悅遠來的人才服務生態,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市人社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尚鍵說。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推動科技強市建設
抓科技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市委全會對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作出重點部署,為進一步破解科技領域改革難題、充分激發我市創新創造活力指明了方向。
我市不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領軍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全面落實“小升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補助等政策,推行一站式跟蹤服務,支持企業參與國家、省、市重點科技項目攻關,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力度,改革科研項目管理機制,通過“揭榜掛帥制”“賽馬制”每年精準布局多個市級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
8月22日,禹城市召開科技人才工作會議。會上,由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江南大學、臨沂大學重組共建的山東省功能糖生物制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揭牌成立。“實驗室將充分發揮共建單位在功能糖領域的技術優勢,引領功能糖行業發展進步。”寶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克文說。
我市堅持以平臺建設為載體,建立財政資金、社會資本、專項基金等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企業在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創建一批國家級和省級重大創新平臺,探索構建原始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等梯次布局的企業創新平臺體系。 (下轉2版)同時,加快構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加強績效管理;建立企業廣泛參與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加大對產業創新類成果支持力度;支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推動“撥投結合”“先投后股”科技項目實施。
“我們以市委全會精神為指引,立足德州實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更多優質資源向科技創新加速流動,以科技創新帶動全面創新,把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真正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市科技局局長井為民表示,我市將抓住第二批省重點實驗室重組契機,在生物技術、高端裝備等產業領域爭創省重點實驗室,布局建設一批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科創平臺。全力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動我市企業與高校院所、新型研發機構精準對接,確保全年引進轉化科技成果50項以上。
實施人才“授權松綁”綜合改革 著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近年來,我市以實施人才“授權松綁”綜合改革行動為抓手,對引才形式、模式、方式都積極放手放權。
人才配置“讓市場說了算”。為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我市組建德州人才集團,引進浙江海角、上海博觀、寰球人才等市場化專業人才機構,幫助德州引薦各類人才項目600余個。全面推行科技攻關“揭榜掛帥”,集中發布44項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榜單,支持企業“發榜”攻關、“懸賞”擇才。依托市政府駐外聯絡處和在外商會、同鄉會等,設立235處人才工作站,建立4990人的德州籍在外高層次人才庫,常態化聯系對接海內外人才7萬余名。
為有研半導體、北京機科總院德州分公司等單位110多名人事關系在北京、實際工作在德州的人才同等落實人才政策;設立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專項編制周轉池,支持重點企業自主引進高層次科研人才,同時享受事業單位和合作企業同類人員同等權……為激發用人單位育才聚才的內生動力,我市全面推行政策定制權、破格權、配額制、編制池等改革舉措,賦予企業引才話語權、攬才主導權、用才自主權。“我市制定人才分類目錄,打破學歷、職稱、論文、頭銜等條條框框,建立以人才貢獻度、企業認可度、行業認同度為主要衡量標準的評價體系。”市委組織部人才辦主任顧翔宇介紹,人才根據不同層次水平和行業特點分為6類。“對具有特殊才能、作出突出貢獻、現行人才目錄難以界定的‘偏才’,實行特殊人才舉薦制,由同行業專家舉薦認定,實現人崗相適、用人所長、人盡其才。”顧翔宇說。
今年,省市將“實施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集成改革”列入十大牽引性集成改革任務。“我市將以此為抓手,推動政府、市場、社會一體發力,加快完善人才引育機制,推進‘四鏈’深度融合,探索一體推動教育科技人才發展的工作機制、載體平臺和路徑模式,不斷推動人才工作乘勢而上、躍變進階。”顧翔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