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新區搭建練匠、強匠、愛匠體系,選樹市級以上工匠人才四十人——
由“工”變“匠” 培育創新尖兵
天衢新區承辦市級新能源汽車維修技能競賽
李成文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成員檢測新產品
德州工程職業學院京東數字商務產業學院學生
□本報記者 李榕 見習記者 趙鑫玲 本報通訊員 蘇杰 劉涵瑜
位于天衢新區的景津裝備股份有限公司四車間內,焊花四濺、機械轟鳴、懸臂揮舞。這里,有勞模創新工作室圍繞輸送機托輥、柱塞泵等壓濾機配套設備開展技術攻關。
德州大陸架石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精裝車間產品展臺前,各種規格尾管懸掛器排列整齊。這里,依托熊新榮創新工作室解決了內嵌式卡瓦加工成形工藝等40余項技術難題,每年為公司創造近千萬元的經濟效益。
……
一幅幅奮楫爭先的發展圖景背后,是天衢新區深入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近年來,該區注重發揮工匠人才引領作用,形成了練匠、強匠、愛匠的工匠建設體系,共培育市級以上工匠人才40人。
勞模工作室聚智創新增效
10月30日下午下班后,德州德藥制藥有限公司李成文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開展頭腦風暴。
“工作室不僅是人才的孵化器,還是企業創新增效的聚寶盆。眼下,即將開展的咖啡酸工藝改進項目潛力巨大,預計可實現年節約生產成本400萬元以上。”德藥制藥研發總監李成文說。2015年,公司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現有專業技術人員20余名,主要從事新產品開發、工藝技術創新、產品質量提升等工作。
“工作室成立以來累計創效3000多萬元。”李成文說,他們研制開發了10余個新產品,獲得了25項發明專利,為企業培養了20余名技術骨干。作為德州建筑行業的龍頭企業,德州天元集團有限公司同樣依托勞模創新工作室加快科研創新,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培養了全國技術能手、齊魯首席技師等50余人。”公司技師工作站站長高德峰表示,工作室以企業運行中瓶頸問題技術攻關、提質增效項目研究、前沿技術探索為重點,組織協同攻關,擁有國家專利52項,累計為企業創造利潤達千萬元。
發展新質生產力,意味著需要持續培養高技能人才,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組建勞模工作室,可以帶動一個團隊共同創新,由單個創新向群體創新轉變,由一次創新向持續創新轉變。”天衢新區黨群工作部副部長房秀華說。目前,該區已創建10家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據不完全統計,全區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累計完成技術攻關52項,為企業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超1.4億元。
天衢新區還成立了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聯盟,首批有6家工作室加入,定期開展技術交流互通、經驗分享等活動,實現協同創新、聯合攻關,充分發揮聯盟聚合效應,加快創新成果轉化。
產教融合培養高技能人才
11月12日,走進德州普利森高級技工學校實習中心,仿佛置身于生產車間。各類數控機床整齊地擺放在兩側,學員正緊張有序地操作數控機床,整套流程快捷高效。
這里既是生產車間,也是教學現場。“我們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實行‘雙師’制,理論教學由教師擔任,實踐教學由企業師傅擔任,旨在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德州普利森高級技工學校副校長王向勇表示。學校以機電一體化、數控加工技術、烹飪、電商、智能制造五大專業為試點,成立總建筑面積為7000平方米的實習中心,探索形成以“加工任務”為紐帶,以“生產圖紙+加工工藝”為教學內容,以“提高學生實操能力”為目標的產教融合模式。
以機械類專業為例,學校對外承接生產訂單,建立“學生+實訓老師+一線工人”生產團隊,將生產各環節分解成單個“教學島”,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深度參與企業生產項目。每月可為客戶裝配自動焊機機架和電箱200余套,完成機加工零件50余個品類。
像這樣產教融合的案例,在天衢新區還有很多。德州工程職業學院京東數字商務產業學院由德州工程職業學院和京東集團合作共建,設有數字商務、直播運營等10個實訓中心,是目前京東在山東聯合共建的投資最多、功能最全的京東數字產業學院全國示范基地,今年9月迎來首批1000余名新生。
“學院對接京東產業鏈設置專業,首期開設了跨境電子商務、供應鏈運營、大數據與會計3個專業,組建了以教師和京東工程師共同參與的專業教學創新團隊,實現了校企雙方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德州工程職業學院副校長劉建波說,學院建有有研半導體產教融合基地、華為ICT學院等多個產教融合項目。
眼下,天衢新區已經逐步建立起政府、企業、院校、科研機構多方協同、共建共管的產教聯合體治理模式。其中,引領技工院校在“十強”產業等領域,緊跟企業需求,靈活調整、新設專業100余個,推進技工教育高質量特色發展。
賽場練兵淬煉工匠精神
“偏左一點,下降3公分。”11月6日,在山東德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工地項目部,楊玉桐正在指導3名技術員進行裝配式建筑施工員比賽的賽前集訓。
今年34歲的楊玉桐,是山東德實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總工辦主任,主要從事施工技術的創新研發、裝配式建筑推廣應用工作。“我擅長的是裝配式建筑和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在賽場上和同行切磋交流,有助于提升技能水平。”楊玉桐說,迄今為止他參加了十余場技能比賽,從一名普工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為企業培養了德州建筑工匠、德州工匠等5名高技能人才。
在天衢新區,有不少和楊玉桐一樣的技能人才,通過比賽脫穎而出、迅速成長,這得益于該區持續推進的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
天衢新區不斷探索高技能人才培育模式,實施工匠培育專項行動,從校園小工匠入手,打造一線產業工人從“工”到“匠”全周期一貫制孵化培育模式;實施工匠選樹工程,細化工匠遴選標準和類別,重點選樹主導產業鏈的鏈主企業、制造業冠軍企業、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等企業的一線高技能人才;高標準培育打造示范性工匠學院,指導景津、德藥制藥等5家企業申報市級工匠學院。此外,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護航技能人才發展,如對選拔出的“新區工匠”,給予每人5000元一次性資助資金。
此外,天衢新區工會牽頭成立產改工作聯席會議小組,聯合經信、發改、財政金融等部門,針對產業工人職業發展通道拓寬、創新成果轉化等問題,聯合攻關、合力解決。“我們將通過建立技能人才籌備庫、探索校企融合創新試點等方式,不斷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向縱深發展,著力激發職工創新動能,助力產業工人由‘工’變‘匠’。”天衢新區黨工委委員、黨群工作部部長夏文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