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城,一個僅有30多萬人口的小縣,近年來文化產業卻異軍突起,紅火得讓人眼熱。45本文化叢書 《武城那些事兒》、11部影印《武城縣志》等相繼發行;《佛光寺傳奇》、《民為邦本》等影視劇陸續殺青,即將全國公映;四女寺景區、九華溫泉文化博覽城等旅游景區建設如火如荼;古貝春酒文化館、神龍地毯藝術博物館特色獨具;農村文化大院建設亮點紛呈……這些在一些地方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們卻在財政零投入的情況下做得游刃有余。
傳播與傳承——
??? 文化是挖掘不盡的寶藏
??? 武城是歷史名城、運河明珠,文化古郡綿延千年弦歌不斷,狀元之鄉繼古匯今風生水起。蜿蜒的京杭大運河不僅給這個小城帶來靈動色彩,更帶來商機與人氣、帶來經久不息的運河文化。近年來,他們充分發揮這一優勢,按照“傳統文化現代化、現代文化產業化”的思路,注重突出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動漫等工作重點,注重把各種文化資源與現代文化創意相結合,深入挖掘、整理歷史文化、地域文化、禮孝文化,不斷豐富產業元素內涵,以重大項目、骨干企業、產業基地、道德活動為代表的產業形態亮點頻現。據統計,2010年全縣文化旅游業總產值達到15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12.9%,遠遠超過全國、全省和全市的平均水平。
??? 歷史文化需要挖掘和保護,更需要傳承。他們以歷史人物、故事、傳說和歷代名人詠武城等為素材,創作了三部大型文化叢書《武城那些事兒》,匯集數千篇精品文稿、數百條珍貴線索、數十道文化脈絡。為將散落的史料整理成集,他們遍尋全國古籍館和各大高校進行查詢,編輯出版了自明嘉靖到民國的11部影印《武城縣志》,極具收藏、饋贈、文獻、研究、文物價值,堪稱武城人的歷史珍籍、文化精品。為讓孩子們更好地了解武城歷史和文化,整理編印了以當地歷史人物、傳說故事、民歌民謠、風土人情為內容的 《武城鄉土教材》,起到了教育一個學生、帶動幾個家庭、影響全社會的良好效果。近年來,他們編輯歷史文化叢書13套,發表文藝作品100多篇,獲省級以上獎項300余件。
??? 地域文化彰顯地方特色,一個村落詮釋著一種文化,一個村名演繹著一個傳說。隨著行政區劃調整和合村建區工作的推進,這些非常珍貴的特色文化正在慢慢消失,整理、挖掘、搶救刻不容緩。經過幾年的努力,他們整理完成了《武城地名文化志》,把原有393個村莊的淵源出處、來歷傳說、文化特色以及姓氏構成整理出版,定格了歷史風貌,見證了時代變遷。
??? 禮孝文化是武城文化的精髓和基礎,四女孝親的故事歷代相傳、經久不衰。他們將孝德、仁德、愛德、誠德列為“四德”工程,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水平,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通過開辦“一個文化臺”、傳唱“一首道德歌”、樹立“一批典型人”等活動,舉辦“盛世紅歌·唱響武城”大型歌詠比賽,央視《激情廣場》在武城舉辦“愛國歌曲大家唱”活動,邀請專家教授舉辦“孝德”報告會,形成了濃厚的社會氛圍。 “四德”工程的推進,引起社會各界和高層領導的關注,武城作為唯一一個縣級城市代表在第七屆全國公民道德論壇發言,工作經驗在全國推廣。
??? 文化的作用不僅在于傳承育人,還在于傳播弘揚,進而形成精神原動力、發展軟實力。傳播與宣傳最有效的形式莫過于影視劇,一部《闖關東》、一部《大染坊》、一部《喬家大院》,一夜之間讓朱家峪、周村和晉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他們在自身宣傳上堅持打好影視牌,投資拍攝了電影《佛光寺傳奇》,片中融入了花杠舞、武城旋餅、第一狀元等地方文化元素,已被央視電影頻道收購,即將全國發行。與上海良仟公司合作拍攝的電視連續劇《神圣使命》正在全國熱播。近期,又與央視合作攝制了20集電視連續劇《民為邦本》,劇中所有外景、群眾演員都來自當地,并將作為建黨90周年獻禮作品在全國公映。創作完成的 《俠圣——竇建德》、《天下第一狀元——孫伏迦》等系列講稿,正與央視《百家講壇》等欄目洽談溝通,準備拍攝成《話說武城》。將武城民歌《唱秧歌》、《武城懷古》等拍攝成MTV,在《民歌中國》等欄目推廣。為了更好地傳播武城文化,他們還建立了內容豐富的文明網等網站,為武城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武城洞開了一扇絢麗的窗口。
??? 啟示:在發達地區,文化產業已經具備了在地文化產業、在場文化產業和在線文化產業三種基本形態。武城雖小,但這三種形態都具備了雛形??梢?,他們對文化資源的挖掘相對深入。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從戰略上對文化改革發展進行研究部署,要求各級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加快推進文化改革發展。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區域經濟文化高地的奮斗目標,把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與武城相比,各縣市的文化資源不可謂不豐富,但是眾多資源都還處于沉睡狀態,如何讓它們活起來、動起來,是一篇需要下硬功夫的大文章。
市長與市場——
??? 機制是產業發展的秘訣
??? “很多人認為搞文化產業就得財政投資,否則就辦不了事。其實,解放思想、創新方法,不找市長找市場才是出路。 ”武城縣縣長王勝強認為。
??? 武城清末出了一位學者郭種德,曾著《郭批紅樓夢》一書?!堵摵蠄蟆穲蟮溃骸肮t樓夢現世,與脂硯齋批本具有同等學術價值。 ”目前,他們找到了這部批本,精心整理后印刷5000冊以傳后人,整套書的編輯出版完全靠市場運作。另外11部如《武城縣志》、《德州歷史地圖集》、《水說德州》、《貝州文化集錦》、《武商研究文集》等對全縣乃至全市歷史文化傳播與傳承起到重要作用的文化叢書,所有運作過程也都沒花財政一分錢。
??? 武城農村文化大院集傳播科技知識、開展宣傳教育、提供致富信息、組織群眾文化娛樂為一體,曾被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家人口計生委等10部委聯合授予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縣。目前,全縣各村莊社區都建有文化大院,全部以村支部為核心,通過在外能人捐贈、部門支持、群眾集資等方式,配備了電視機、放像機、鑼鼓、樂器、圖書等電教、學習和娛樂器材。各村以此為陣地,自發組建文藝宣傳隊,演身邊事、唱身邊人,宣傳黨的富民政策,倡導婚育新風、文明新風,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感染,牢牢占領了農村文化陣地。
??? 四女寺鎮居“九河匯流”之地,自西漢建鎮,明清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孝女祠、佛光寺、六和寶光圣塔、山西會館等大型古建筑鱗次櫛比,水旱碼頭久享盛譽。上世紀50年代,因運河拓寬,這些古建筑相繼被拆毀。為復興古鎮、打造文化旅游亮點,2008年,武城縣啟動了四女寺風景區建設,策劃了中華孝文化傳播基地項目,復建佛光寺、六合寶光圣塔、孝女祠、四女寺古街等歷史景觀。他們按照“以史為根、以文為魂、以河為脈、以湖為韻、以樹為景、以孝為先”的理念設計編制了景區規劃,先后赴京、津等地招商20余次,拜會各界人士200余人次。在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法師和天津市佛教協會副會長、掛甲寺主持演龍法師的引薦下,一大批客商前來投資。截至目前,共引進四女寺古街、九華溫泉文化博覽城、水上明珠、十二生肖文化主題公園、中華狀元城、弦歌書院等10多個文化旅游項目,總投資80多億元,目前已投資9億多元。
??? 武城注重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大力發展現代文化、企業文化,近年來相繼建成了古貝春酒、玻璃鋼、農產品、地毯藝術四大展館,構建起個性鮮明的工業文化體系,成為全市旅游線路上的重要一環。另外,按照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原則,連續多年舉辦產業、企業節慶活動,目前已經舉辦玻璃鋼節兩屆、古貝春酒文化節八屆、全國辣椒文化藝術節三屆,古貝春公司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全國旅游示范點,提升了產業、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擴大了武城的美譽度。
??? 啟示:文化建設說到底還是錢的問題。錢從哪里來,是文化發展最關鍵的因素。武城的經驗在于機制,那就是群眾性文化活動找社區,公益性文化活動找企業,商業性文化產業找市場。無論事業繁榮還是產業發展,他們都不向政府伸手。想辦哪件事情,部門先拿規劃;一旦規劃確定,他們就能按照市場法則和項目運作規律搞到錢、辦成事。這一點,是發展文化產業最需要學習的地方。要千方百計找到文化與產業的結合點,發揮市場作用、多方籌集資金。要把項目作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認真做好策劃創意、無中生有、借題發揮的文章,圍繞市場需求、現有基礎,策劃、引進文化旅游大項目,培植新的增長點。
文人與商人——
??? 人才是產業振興的根基
??? “武城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人才戰略作為富民強縣的第一戰略,始終注重培養、選拔和用好人才,這是武城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第一推動力。 ”武城縣委書記王立來如是說。
??? 武城自古人才輩出,是有名的狀元之鄉。追溯我國科舉史,各朝各代考中狀元的多達600余人,其中有16位狀元出自武城,位居全國三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中國科舉史上有名可考的第一個狀元孫伏伽,還是“連中三元”的第一人崔元翰,都出自武城。近年來,武城二中的教育質量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可謂狀元好運世代傳承。
??? 與文化發展緊密相關的,有三支人才隊伍值得稱道。
??? 第一是商人。武城玻璃鋼、汽車零部件等特色產業發達,目前有3萬多人在外經商,足跡遍布全國各地,許多人已成長為資產過億的企業家,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武商現象”。這批商業奇才,既是武城經濟發展的頂梁柱,也是文化事業發展的活財神,每年的焰火晚會、文藝匯演等活動,都少不了他們的無私捐助。據不完全統計,近5年來,武城企業家承辦、捐增、贊助各種文化節慶活動60多場,資金1億多元。
??? 第二是文人。自從“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武城這個地方從來不缺文人墨客、志士奇才。西游記豬八戒扮演者馬德華、旅日書畫藝術家喬丙俊、當紅歌星馬天宇等都是武城人。在當地,也活躍著中國書畫家協會理事張寶義等一批書法家、作家、表演藝術家,他們為武城文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 第三是文化產業發展最為稀缺的既有文化又懂商業運作的政府官員。文化發展離不開文人、也離不開商人。但要把文化做成產業,往往是文人“有想法沒辦法”,商人“有辦法沒想法”,還需要一批把“想法”和“辦法”連接起來的人。武城文化產業快速發展,關鍵是有文化旅游局長劉建義這樣一批文化官員、文化商人。他帶領文化旅游局一班人,奉行“找市場不找市長、只需要領導點頭不需要領導點錢、只需要領導關心不需要領導操心”的宗旨,在政府沒有投入一分錢的情況下,完全靠市場法則和項目運作規律籌集資金,完成了書籍、電影、電視劇等許多文化項目,既有社會效益,又有經濟效益。
??? “我對于文化工作,不但是一種愛好,更是一種信仰和敬畏。 ”這是劉建義對待文化的態度。多年來,為找到文化與產業的連接點,他深鉆細研,努力探尋關于武城歷史的蛛絲馬跡,積極搞好當代和歷史的有效對接,不斷豐富內涵、拓展外延。國家稅務總局一位領導歷時7年創作了近百米長的國畫長卷 《京杭大運河》,一次到武城調研時得知武城近期要建設運河文化博物館,欣然將這幅巨作贈予武城。劉建義立即組織人員,策劃創意,準備在北京召開推介會,邀請各界文化名人題詞作詩,將長卷延至百米,然后再編輯出版、推向市場。為充分發揮企業名牌效應,他們充分發揮影視作品 “小投入、大產出”特點,創作完成了 《運河長歌——古貝春濃》電影劇本,擇機將武城的古貝春酒搬上熒幕,力爭打造一部濃縮版的 《大染坊》,一部武城人的 《紅高粱》。在他的帶領下,文化旅游局成了全縣有名的忙單位、好單位,全縣文化產業發展、城鎮規劃到處少不了他的身影,在傾力打造文化高地過程中,先后為各級財政節約資金600多萬元,創造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 正是有了他們這種學無止境的鉆勁、堅持不懈的韌勁、求真務實的干勁,才使武城文化建設結出累累碩果。正是一批敢為人先、勇于探索的商人、文人、文化商人,一批熱愛文化、甘于奉獻、敢于擔當的人才群體,才托起了武城文化繁榮發展的春天。
??? 啟示:文化產業是創意產業、是大腦經濟。阿里巴巴的馬云說,未來中國最大的財富不是地下的礦產資源,而是13億中國人的大腦。如果說武城文化過去是 “因運而生”,那么,今天的文化繁榮就是 “因人而盛”。他們的制勝法寶就是在全縣形成了一個 “人才氣場”,不斷培養和匯聚各類優秀人才。創建區域文化高地,必須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培養和用好各種優秀文化人才,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文化產業的跨越發展。從目前情況看,全市高層次文化創意、文化經營人才還不多,特別是既懂文化又懂市場的復合型人才更為缺乏,必須加大人才培養、使用和引進力度,盡快造就一支具有戰略發展眼光、精通文化產業規律、善于市場經營運作的復合型人才群體?!鮿s青 孟凡忠 武富貴 朱振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