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 (金吉鑫 趙憲國 任萬虎)保障性住房,一般是針對城市低收入群眾的一項惠民措施,而平原縣恩城鎮最近為農民開工建設了108套保障房,將有效破解在小城鎮建設和農村兩區同建中部分拆遷群眾 “上不了樓”的難題。
連日來,在恩城鎮紅濱社區建設現場,塔吊林立,樓房建設緊鑼密鼓。據恩城鎮鎮長崔俊凱介紹:“整個社區中心位置的兩棟樓就是108套保障房,共6480平方米,為每戶60平方米小戶型,年底可投入使用,雖然最高才6層,但考慮殘疾困難群眾生活實際,給他們設計了電梯,入住以后,政府還打算免收他們的物業管理費。 ”
連續4年,恩城鎮共實施鎮駐地拆遷4.18萬平方米,涉及4個村莊、520戶群眾,在拆的同時,新規劃建起了2.25萬平方米純住宅安置房和9.6萬平方米商住安置房,對拆遷群眾進行了多樣化安置。按照“居住向城鎮集中”的發展模式,最近,該鎮將再拆遷鎮邊5個自然村,431戶農民可搬進城鎮新型大社區。
隨著拆遷改造,恩城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全鎮招商引資、工業經濟、服務業發展、民營經濟大提速:2011年,全鎮實現稅收3141萬元,同比增長60%,是2008年的4倍;今年一季度實現稅收1310萬元,同比增長66%;鎮駐地個體工商業戶達820家,是2008年的5.4倍。鎮黨委書記孫清軍說:“今年,全鎮工商稅收有望突破5000萬元,到2014年確保過億元。 ”
“城鎮大了靚了,大多數群眾富了高興了,這個時候我們要更加關切、照顧好弱勢群體。 ”孫清軍認為,城鎮拆遷改造和農村兩區同建的難點是困難群眾。在拆建過程中,絕大多數社區群眾能夠利用拆遷補償資金順利住上新樓房,但也有少數群眾因為房屋破舊獲得的補償金少、生活困難拿不起住樓差價。經過走訪調研和分析財政實力,該鎮拿出800多萬元開工建設了首批“農民保障房”。
一邊籌建保障房,一邊抓緊制定科學嚴格的分配制度。該鎮在申報條件上,把保障對象重點鎖定在拆遷戶當中的特困群眾,而且堅持獨生子女戶、軍烈屬、殘疾困難家庭、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優先;在申請程序上,由農戶自愿提出申請,農村社區初步篩選,鎮政府審核組逐戶評審,公示無異議后簽訂協議;在退出管理上,申請戶只擁有居住權,不允許轉租、出讓或給他人居住,申請戶達到入住敬老院條件、年收入過萬元或子女具備贍養能力后,要自動退出。
平原縣委書記馬善軍說:“保障性住房走進農村社區,這是補貼群眾、化解矛盾、推動城鄉統籌一個新探索,將有效彌補城鎮化進程中的薄弱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