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卓
??? 9月1日,農歷七月十六。堤嶺村西口附近人潮涌動,東地路迎來了“一六”大集。
??? 清晨不到7點,許多販賣蔬菜瓜果的商販已經“上集”,與東地路早市的商販們“搶”起了生意。上午9點左右,新華路與東地路交匯處擁堵不堪,路口的交通信號燈已經失去作用,無論騎車的市民還是開車的市民都只能在人流中艱難穿行。一位駕車“誤入”此地的司機頗感無奈,“幸虧是星期六,出門不著急,不然從這兒路過非耽誤事不可。”據他說,如果趕上非周末的時間有集,因為堤嶺村西口無法通行,東風路汽車配件城通往堤嶺村的路也會擁堵不堪,許多車輛堵在該路口,給東風路的交通也帶來一定壓力。
德城區僅存倆集市
??? 集市是時代的產物,在商品經濟不算發達的年代,“趕集”是許多普通百姓購物的主要方式之一。甚至現在,集市在許多德州市民的心目中或者生活中仍然占據著重要地位。
??? 德州的集市以農歷固定日期劃分,從名稱上得以體現。如堤嶺集市俗稱“一六”集,即每逢農歷含“一”和“六”的日子,便是堤嶺趕集的時間。目前,德州市區范圍內仍存有集市十余處,大多分布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運河經濟開發區的村子周邊,如二屯村的“四九集”、避雪店村的“逢五集”等。這些集市在各開發區未建成時,便已初具規模,如今這些集市在各開發區城管執法局和村大隊的規劃下,仍繼續發揮著它們的作用。
??? 堤嶺村的“一六集”和原太平洋酒水市場附近的“三八集”是德城區“碩果僅存”的兩個集市。據了解,“一六集”原形成于建設街附近,在城市建設中,建設街逐漸成為城區的主干道,該處的集市對城區交通造成了嚴重影響。上世紀90年代,經相關部門批準,“一六”集搬遷到東地路南段、新華路東首的交匯地區,當時該地區在城區東南角,新河大橋也尚未建成,構不成交通阻礙,而且當時在南城居住的市民眾多,這次搬遷可謂占據“地利人和”。因而,這個集市很快發展起來。現在,不僅每逢一六有“大集”,其他時間還會有“小集”,以滿足附近、乃至整個城區居民的購物需求。
產品豐富,質量參差不齊
??? “原來的很多集市是分類別的。”市民李先生是個“老德州”,據他說,德州原有專門的牲畜市場、木料市場等“專門集市”,東七里鋪現有的自行車市場原本就在城區。后來,隨著城區周邊村莊的改造,牲畜市場不便存在于城區,木料市場也逐漸被家居廣場所替代,其他一些“專門集市”縮小規模,逐漸整合為現在的“大雜燴集市”。
??? 現在的集市中,商品包羅萬象,從衛生紙到床單,從中老年服飾到時尚彩妝,可謂應有盡有。但集市繁榮的表象下,商品質量卻參差不齊。“我在集上買的花露水不僅無法驅蚊,還嗆得人頭疼。”市民王女士表示,除了日用品,集市中還充斥著粗制濫造的兒童玩具,這些“三無”玩具如果買回家,有可能會對兒童的健康造成隱患。
??? 除了商品質量問題,城區集市伴生的交通問題也成為市民關注的焦點。德州的城市化步伐正在加快,原本遷至城邊的集市也不再“邊緣化”,“有規律”的集市讓車輛駛過所需的時間變得“沒有規律”,通往主干道的道路變 得 “ 舉 步 維 艱 ”。“12345”市民熱線所反映的交通堵塞問題中,關于“集市占道”的投訴占了三成。
城中集帶來的交通與環境問題很擾民
??? “‘城中集’早就不該存在了,除了帶來臟亂差,還有什么好處?”市民陳女士住在石油化工廠宿舍,為了躲避集市帶來的交通擁堵,她不得不經常從湖濱大道繞行到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上班。陳女士認為,城區購物的選擇很多,可以去德百、銀座等大超市,小區附近的小超市、便利店也不少。“易生垃圾,交通擁堵。集市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集市對我們環衛工人也是個考驗。”50多歲的王先生是東地路南段的環衛工人。每逢有集,他都要超負荷作業:早晨6點左右要到該地段“備戰”,只要產生垃圾,就及時清掃,上午11點左右開始午休;下午2點之前又要到該路段清掃中午的垃圾,并值班到晚7點之后。即使如此,該路段仍舊經常遭到市民投訴:“路面垃圾多,環衛工人不作為”。
??? 城市中的集市真的如此“不堪”嗎?“老德州”們有話說。“這些‘老集’里有幾代德州人的記憶,不能讓它消失。”市民滿先生住在新華路,已經退休多年。每逢有集,他都要去集上轉轉。他說超市購物固然方便,但是他還是習慣到集市選購生活用品,畢竟退休金有限,集市中的商品價格不高,雖然有時會有質量問題,但也可“物盡其用”。滿先生承認集市中有假貨,但他認為這并非故意欺騙,因為“假貨”的價格一般比超市中的價格要低不少,“便宜沒好貨”,而且大部分賣家也承認部分商品并非來自正規渠道。有些市民故意買傍名牌的產品充門面,“‘紅白喜事’所需的煙酒糖茶,想辦得好看,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怎么辦?這些集市上的‘名牌’就有用了。”滿先生對記者說。
“趕集”是雙向選擇
??? “德州每天都有集,我們不是只趕一個集。”許先生來自吉林省,現住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宋官屯附近。9月1日一早,他便拉著一車光盤來到堤嶺村內主路上的“固定位置”。他也是艾家坊附近“四九集”的常客。
??? 德州集市中的商販不全是本地人,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河北省,他們每天到不同的集市販賣商品,有時甚至趕路百余里“趕集”,“趕集”成了他們收入的重要來源。因德州的集市一般存在于村內,村大隊為了便于管理,一般會對“趕集”的商販收取較小數額的管理費,并安排他們在固定的位置經營。
??? 除了“逢集必趕”的“老德州”們,到集上買東西的市民一般都是集市附近的居民,“趕集”已經成為了他們的生活習慣。
??? 市民王先生趕集主要是看,他并不知道自己要買什么,但偶爾會“發現”一些家中需要的小家具、春秋服飾以及其他生活用品,集市就是他的“淘寶商城”。
??? 市民陳先生“趕集”主要是買菜。“最近菜市場的蔬菜價格比較高,集里的菜能便宜不少。”他說,集里商販賣的菜大都是他們自家種的,幾乎不計成本,賣多少都是賺,市民也能從中得到實惠。在陳先生眼中,“趕集”是賣家和買家的雙向選擇。
集市管理亟需規范化
??? “城區的集市管理主要由附近村大隊負責,但其伴生問題也是城市管理的難點。”德城區城管執法局的王寶福認為,“城中集”的存在,對現代城市管理規劃的負面作用難以避免。堤嶺村的“一六集”原則上應限在堤嶺村內,但形成集市時,商販們經常會“越界”,區城管執法局工作人員不得不加派人手對該區域進行管理。
??? 除此之外,“趕集”的商販還會將原本在村內經營的商販“擠”到東地路上,即使城管隊員將商販“限管”在人行道以上,但購買商品的普通市民是城管隊員們無法管理的。商販與市民編織的網將東地路南段的交通幾乎完全封死,車輛通行只能“見縫插針”。
??? 如此看來,集市似乎應該盡早取締,但王寶福認為,集市是歷史的特有產物,德州的集市是地方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斷然取締,消失的可能不僅僅是集市,而是回憶和生活習俗,屆時,想再建一個集市就難了。“它需要的或許只是更加規范化、特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