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養老”這一新型的社會養老模式倍受關注,近日,記者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了相關采訪。本次參與調查的共70人,其中50歲以上的50人,50歲以下的20人,目前名下有房產者63人。收到網絡問卷12份,現場問卷58份。
調查數據顯示,九成以上的受訪者對于“以房養老”的認識不足,認同者更少,認為養老還是靠兒女。個別80后受訪者表示,這種養老方式確實能夠大大減輕兒女的負擔,到他們老了,如果政策已經成熟,他們愿意嘗試這種養老模式,但前提是名下有兩套以上的住房。
“以房養老” 認同者較少
根據我市老齡委2012年11月統計數字顯示,我市60歲以上的老人達89萬,預計到2020年德州6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118.3萬人。這就意味著,今后每15分鐘,德州將有1人步入60歲。如此眾多的老人,有多少會選擇“以房養老”改善自己的生活質量呢?
“‘以房養老’?什么意思?”在德城區岔河小區做現場調查的時候,不少人被問及到“以房養老”的新型養老模式時一臉茫然。在本次問卷的實際調查過程中記者注意到,50歲以上的老人對于“以房養老”的新型社會養老模式知之甚少,很多老人甚至根本沒有聽說過這種提法。
所謂“以房養老”,即老年人將自己的產權房抵押給銀行,每月獲得一定數額養老金,老人去世后,所抵押房產交由銀行處置。這種模式在歐美等國家非常流行。在我國曾經有大城市試水,但鮮有人問津。對于這種新型的養老模式,即便是知道的人,對此的認同度也非常低。
“養兒防老” 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調查過程中記者發現,“養兒防老天經地義”“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女耕”的想法根深蒂固。也正是因為這種傳統的養老觀念,讓公眾很難從心理上接受“以房養老”的新型養老模式。絕大部分老人更愿意把財產留給子孫,而不愿意交給銀行這樣的金融機構。接受調查的很多老年人也認為,如果自己有兒女,還需要用房子養活自己,不僅自己內心會感覺別扭,在外也會覺得自己和孩子都無顏面。
在接受調查的人中,超過九成的人認為,自己一輩子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可以說一大半都投在了房產上,“以房養老”雖然能夠為他們提供養老貸款,但是房產最終將被金融機構收回,而不能留給子女,同時還要在養老院頤養天年,不能享受兒孫滿堂、子女繞膝的天倫之樂,這令他們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在采訪中甚至有人提出,“與其為了花養老貸款而讓銀行拿走自己的房子,倒不如干脆趁早賣掉房子,花自己的錢。”
“房子肯定是要留給自己子女的,怎么可能交給銀行呢?”10月7日,在德城區某小區內,70歲的趙成才老人如是說,“我還有一個小兒子收入低,還沒有買房子,而是和我住在一起。我如果把這房子抵押給銀行,可以提高生活水平,但等我百年后,房子讓銀行收走了,那兒女怎么辦?”該小區居民王翠花也說,她不會選擇“以房養老”,只要兒女孝順,晚年生活的費用還是夠的,何況兒子還眼巴巴地等著房子呢。
“以房養老” 前提是子女無購房壓力
不過,也有很小的一部分市民表示支持,這部分市民多數為80后年輕人。30歲的市民小楊說:“這種養老模式確實是一種比較好的模式,可以大大減輕獨生子女的壓力。就拿我們家說,我和對象都是獨生子女,現在兒子剛剛2歲,盡管符合計生政策,但我們夫妻兩人商量著不會要二胎了。作為獨生子女,我們已經開始慢慢感受到兩人面對四位老人養老問題的壓力,所以不想兒子今后再像我們一樣生活。老了將房子‘抵押’給銀行來養老,我是比較贊同的。”
盡管話是這樣說,但小楊也表示,之所以贊同這種養老方式,而且愿意做嘗試,主要原因還是將來兒子不會有買房的壓力。她告訴記者,孩子的爺爺、奶奶和姥姥、姥爺都有自己的房子,目前小楊也有自己的房子。“這樣算下來,將來我們的父母百年后,我們會繼承兩套房產,總計擁有三套房產,應該有條件去嘗試這種新型的養老模式。”“現在一家三代都住在一起,我們老兩口,孩子的奶奶和兒子,不好抵押出去。”家住華興嘉園小區50歲的盧方老人說,“如果是我一個人的話,而且孩子將來結婚也有房子,‘以房養老’這種方式倒是挺好,每月拿錢,也不用煩心。”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還遇到了一對丁克族夫妻,他們認為這種方式挺好,退休后可以有著可靠的收入來享受生活,提高晚年生活質量。
目前,這種新型的養老模式盡管已經被提上日程,但是多數受訪者認為這只能作為一種社會養老的補充,“以房養老”的陽光如果真要照進現實,還需要一段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