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 (晚報記者 祁迪通訊員 曹磊) 為全面融入首都經濟圈,推動德州跨越發展,市委、市政府定于11月22日在北京舉辦2013‘德州融入首都經濟圈合作懇談會暨北京德州商會揭牌儀式,主題為“京韻厚德,合作共贏”。目前我市正在積極籌備,確定重點推介項目77個。
目前,我市發改委正積極籌備本次懇談會的客商邀請、會務安排和組織簽約等工作。經過匯總統計,各市直部門、縣市區邀請客商、商會協會負責人、簽約代表等參會人員已達 400余人,推介項目經過多次篩選,確定重點推介項目 77個,總投資 2112億元,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現代物流、裝備制造等十多個產業領域。
本次懇談會的成功舉辦將是德州加快融入首都經濟圈的一個新起點,也必將有力地促進首都經濟圈創新發展,尤其是北京與德州的合作往來,為我市實現跨越式發展注入強心劑,使我市在全省“一圈一帶”戰略中實現率先突破奠定堅實基礎。
|新聞延伸|
融入首都經濟圈德州有“五大優勢”
首都經濟圈是國家重要的區域功能性規劃,目前僅包括京津冀地區。我市認為要更好地支撐經濟圈發展,應打破行政區劃界限,綜合考慮交通便捷度、經濟輻射力、功能互補性和生態延展度等因素,進一步優化規劃范圍,變一般行政區劃聯系為經濟功能聯系。將德州納入首都經濟圈或首都經濟圈協作區十分必要。我市融入首都經濟圈也具備五大優勢。
區位優勢:華北、華東與中原地區聯系的重要節點
德州既是連接河北沿海經濟帶、黃三角高效生態開發區和山東西部隆起帶的重要節點,又是連接華北、華東和中原三大經濟區的交匯點,以德州為中心300公里半徑的區域內,涵蓋京津兩個直轄市,濟南、石家莊、太原3個省會城市以及20多個地級城市。尤其是京滬高鐵開通后,實現了1小時進京、半小時入津,成為北京1小時都市圈重要節點城市。德州與首都經濟圈交通十分便捷,完全在首都經濟輻射半徑之內。
德州納入首都經濟圈或首都經濟圈協作區,將更好地發揮其承東啟西、連南襟北優勢,強化京津冀與江浙滬、沿海與內陸的聯系,增幅輻射半徑,拓展經濟腹地,起到“布下一顆子,做活一片棋”的作用。
發展基礎:有望打造京津冀南部重要增長極
與京津冀地區保持密切合作關系,目前德州籍在京津地區務工人員達到28萬,150多家企業與京津地區關聯企業結成合作伙伴。與河北,尤其是滄州、衡水等市聯系十分密切,全市40%的消費來自河北;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建立了“河北園”,在德州就業的河北人數達到幾萬人。
德州已初步成為魯西北冀東南區域發展高地,對周邊形成了較強的輻射帶動力。吳橋制定了“借德興吳”戰略,構筑了“一區三園”,主動承接德州開發區的項目轉移和產業鏈條延伸。河北景縣在與德州交界處規劃建設了46平方公里的衡水—德州工業園(北區)。德州已成為魯西北冀東南區域發展的“火車頭”,帶動著周邊產業向前向上鏈式發展。
資源稟賦:可為京津長期快速發展提供支撐
德州南依黃河、西靠運河,境內共有152條河流,建成千萬方以上大型水庫7座,庫容總量2億方,年引黃河水15億立方米,南水北調東線重要的調蓄水庫——大屯水庫調蓄量達到5200萬立方米;近年來,德州多次成功組織引黃濟津、南水北調等跨區域調水工程,有力保障了京津用水安全。
我市也是全國重要的優質糧棉生產基地和肉蛋奶、蔬菜、瓜果、花卉等農產品供應基地,尤其是糧食生產方面,是全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高產創建示范區,是首都經濟圈堅強有力的“米袋子”和“菜籃子”。
生態環境:打造首都經濟圈南部生態屏障
德州是“中國太陽城”和全國聞名的低碳產業技術聚集區,擁有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體系,在低碳技術的開發、示范和推廣等方面具有扎實基礎,有條件為經濟圈提供生態屏障。
近年來,德州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努力創建國家園林城市。高標準建成綠色通道2萬多公里,形成了相互貫通的萬里綠色長廊。豐富的森林資源成為成本最低、容量最大的吸碳器,有效降低了區域減排壓力,同時較好地打造了首都經濟圈南部生態屏障。
產業發展:是推動發展的理想產業基地
德州擁有1個國家級開發區,12個省級開發區,尤其是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家級開發區,規劃100平方公里,已投資200億元,實現了“三規合一”、完成了“九通一平”、實現了凈地招商。
德州有條件充分發揮平臺作用,打造首都經濟圈飛地經濟示范園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主動搞好配套服務,促進產業實現協同發展,不斷轉型升級。
□記者祁迪通訊員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