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區內美景如畫。
?
居民喜領養老金。
?
幸福的笑容洋溢在老人的臉上。
?
德州市委書記吳翠云在接受人民網訪談時曾提到:幸福德州的建設是我們的目標追求,發展就是為了給人民創造出更加美好的生活讓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住有所居。幸福德州建設要求發展經濟、增加收入,讓老百姓有富足感、穩定感、成就感、舒適感、安全感、歸屬感,這六感都有具體內容和要求。
而吳翠云提到的關于幸福的所有標準,今天在德城區天衢街道辦于趙社區得到了實現。
日間照料中心讓老人有地方玩了
1月3日上午,記者來到于趙社區居委會駐地三和竹園小區時,社區居委會便民服務大廳內聚滿了老人。“這是您老兩口去年第四季度的2700元錢,你數好了。”社區工作人員將一疊百元鈔票隔著柜臺雙手遞給一名老人。而接錢的老人則高興得合不攏嘴,連聲道謝。原來當天是于趙社區老人領取“養老金”的日子。
據了解,于趙社區從2006年開始,每年拿出錢來給60歲以上的老年人定期發養老金,在每人每月發放150元養老金的基礎上,逐年增加50元,2013年80歲老人每人每月補助金達到500元,60歲至79歲的老人每月400元。
不僅如此,于趙社區還建起了一處軟硬件設施齊全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在這座使用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樓房內,衛生保健室、休息室、餐廳等設施齊全,還配有空調等供暖設施,室內室外的健身器材隨處可見。而社區內60歲以上的老人,只要每月交納100元錢,就可以白天在這里娛樂,一日三餐有人照顧。
居民趙德芳是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常客。每天清晨,趙德芳和老伴兒一起到這里吃早飯。飯后,愛打麻將的老伴都要興致勃勃地和老街坊搓上幾把,而趙德芳則喜歡讀書看報,偶爾和老伙計們推個牌九。
趙德芳是一名退休的水利監測員,干了一輩子測量工作。2012年,他把用了40多年的測量儀器捐給了社區。“社區有這樣的條件,吃穿不愁,鄰里和諧,兒孫孝順,我真知足了。這里還有這么多人陪著一起樂呵,這就是幸福。”老人說這話時難掩激動。
于趙社區還建起了“四點半學校”。社區20多個讀小學的孩子下午放學后可以來這里,在專門的老師指導下完成作業,等待父母下班,徹底解決了村民的后顧之憂。
家門口上班,掙錢顧家兩不誤
的確,如今走進于趙社區三和竹園小區,樓群錯落有致、小區內小橋流水,環境優美、老幼相安、鄰里和諧。除了這種居住環境的明顯改善,更讓于趙社區居民自豪的是,他們不需要為了生計而奔波外地打工,在家門口就可以工作、創業,生活富裕。
兩年前,在國棉廠上班的趙成立合同到期,便回到于趙社區新成立的水泥攪拌站擔任調度員,每月拿到近4000元的工資。“原來企業的工作也不算很累,但是工資不高,而且離家有些遠。現在家門口上班,工資不少,還能顧上家了。”趙成立說。
趙成立的妻子在社區開了一家超市,孩子已經上了高中,父母每天在社區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晚上回家。“我們在家門口能找到好工作,父母在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能吃好喝好,每年社區還要獎勵孩子800元助學金。”趙成立說,“這些都是因為社區有了自己的產業。”
借社區發展東風,村民成功創業
居民的這種富足感來自于社區雄厚的經濟基礎,集體經濟的雄厚實力成為打造幸福社區的牢固根基。
2005年,天衢工業園的北擴東展戰略為于趙社區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于趙社區的兩委班子意識到,集體經濟大發展的時機到了。依托本地資源招商引資成了他們的一致選擇。社區周邊的坑塘、廢棄地成了社區的致富優勢,先后有6個小型招商園,1個鋁材市場,近6萬平方米的廠房、車間在這片土地拔地而起。如今,包括臺灣元茂紡織、山東克代爾啤酒廠、山東格瑞德空調、國家糧食儲配庫、化肥儲備庫、棉花儲備庫在內的40余家企業入駐,僅此社區年租金收入就達到200多萬元。
全市如火如荼開展的兩區同建也為于趙社區吹來了發展的東風。以原廢棄小學土地為基礎,社區建設三和竹園小區,目前已交付使用22棟、近12萬平方米。依托社區建設的機遇,2010年由集體控股、部分居民參股的股份制磚瓦廠,年利潤達80萬元以上。
如今在社區,一個流傳在居民中的順口溜很能展示他們的喜悅:“水泥路修到村里頭,汽車開到家門口,戶戶吃上自來水,家家住上小洋樓,出門就能逛超市,網絡電視看不夠。”
“一碗水端平”的公正讓村民舒心
當時社區干部也發現了,但并沒有出面阻止。去年湖濱北大道拓寬工程施工的時候,這些樹就礙了事,居民借此講價還價……路兩邊的樹不少,一個個挨個找過去可真耽誤事。小小的樹可愁懷了施工方,施工單位只好求助社區。社區干部在每天例行的干部會上討論后,一致認為,“砍,而且要一起砍,不能有不公平的所在。”
一時之間,通知下達,除了記者一進門就看到的大屏幕,干部們還每家每戶上門通知,貼“明白紙”,把砍樹的前因后果向居民解釋清楚。到了2號真砍伐的那一天,幾乎沒有需要社區親自動手的樹了。
“居民就沒有意見?”
“有啥意見?凡是有樹的都砍了,沒有破例的,大家心里頭都服氣。我們家三棵樹元旦的時候就處理了。”社區居民趙慶德說。
趙廣海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一個社區要幸福,就必須堅持公平正義!一碗水要端得平,這也是我建設幸福社區的核心所在,沒了公平正義,就沒有幸福。”
趙廣海這話沒說錯,當初村集體收回土地,處理土地補償款問題上,社區對所有居民一視同仁,全部按照一年1200元的標準補貼,沒有因為之前誰土地多誰土地少,或者誰沒有土地,分的錢多了少了的,這事兒贏得了當時社區大多數居民的支持,一少部分,趙廣海請村里的老干部挨家上門做了解釋。
沒了土地,社區開始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并鼓勵村民入股,但是這個入股也講究了個公平:1萬元一股,10萬元封頂,多了就不讓入了,這讓大家都心服口服了。今年發紅利,入股入得最少的居民也得了2000多元,一時之間社區居民都歡天喜地。
此外,無論春節、中秋等重要節日給群眾們發放福利物資這樣的好事,還是像前面那樣需要群眾配合砍樹的“壞事”,群眾心里頭都心服口服,因為社區“這一碗水端得平”。
“對于幸福,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幸福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現在絕大多數百姓不愁吃不愁穿,因此,在我眼里,有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百姓生活方能更安康,社區才能更和諧。”趙廣海這樣詮釋他的幸福觀。
□記者 孫向林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