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曉
市科協牢牢把握市委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聚焦大局、聚力中心,努力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出新貢獻
市科協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牢牢把握市委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聚焦大局、聚力中心,要求從領導班子成員到每位同志都要自覺服從和服務于這項工作,努力在全市駐村幫扶工作中走在前列。
選派素質高、能吃苦,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李桂發、田國松同志決戰到扶貧攻堅第一線。注重關心關愛第一書記,激發熱情、激勵干勁,落實各項激勵保障措施,做好堅強后盾。兩年多來,市科協班子成員先后到禹城市莒鎮董屯村現場調研20多次,其中主要負責同志調研13次。在充分調研基礎上,市科協黨組提出了打好科技牌、環保牌、文化牌三張牌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人才、原生態、英雄故里三篇文章的任務書,繪就了抓黨建、強隊伍,抓產業、強園區,抓民生、強社區的路線圖,為駐村幫扶工作明確了主攻方向。統籌整合了科協全系統、全單位的智慧力量,把做好該項工作作為每位同志的份內之事、應盡之責。成立了駐村幫扶工作領導小組,班子成員全部參與、群策群力。健全了工作協同機制,制定了工作配檔表,對口聯動,任務包干,齊心協力做好駐村幫扶工作。
聚焦產業扶貧,打造駐村幫扶“主引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養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市科協從產業發展的大處著眼、從關系困難群眾生活的小處著手,把工作職能和有限資源優先向駐村幫扶傾斜,圍繞產業發展和素質提升,為所幫社區和村可持續發展注入持久動能。
項目扶貧是產業扶貧的關鍵。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服務全市農業供給側改革,出點子、謀出路、做實事。積極穩妥推進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流轉土地500畝,種植紫麥、花生、馬鈴薯等經濟作物,發動和組織齊河、臨邑等縣科協及所屬農技協給予派駐村技術、人才支持。 2017年董屯村現代化農業園區30個蔬菜大棚建成投入使用,實現當年增收。指導、支持董屯村延伸產業鏈,發展磨面、非轉基因花生油等副業,吸收年老體弱的困難群眾打工,集體收益10多萬元,實現了集體和村民雙受益。
市科協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發揮職能優勢,著力在做實科技助力精準扶貧上下足功夫,初步探索出一條“支部引領、產業支撐、村社融合、科技指導、規模經營、合股聯營”的科技扶貧致富路子。
大力提升村民科學素質。向省科協先后爭取700多臺數字科普終端,在組織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安裝到省級貧困村,在全市建立了龐大的數字科普扶貧網絡。爭取中央財政一般轉移支付資金和省科協資源,建設了楊橋科普示范社區、莒鎮幼兒科技活動示范室、校園科技館以及總長30多米的科普畫廊。籌措科普圖書2萬冊,建設董屯社區科普書屋,豐富了群眾業余生活,提升農民科學素養。
建立扶貧開發農技專家團。把活躍在田間地頭的農藝、畜牧獸醫、林業等方面的鄉土科技人才組織起來,充分發揮其專業優勢,開展技能培訓、講座等活動,為農民群眾答疑解惑,助力貧困村科技種養殖產業的發展壯大。對接高層次專家支持駐村幫扶。加強與省老科協、省科普專家團的專家對接,以建言獻策、咨詢、產業引進等方式,組織高層次專家為我市鄉村振興、扶貧開發等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助力教育扶貧拔窮根。扶貧工作中“輸血”重要,“造血”更重要,一定要把扶貧與扶智慧、扶志氣結合起來。既要送項目、送溫暖,更要送志氣、送智慧。培養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是拔窮根、阻止貧困代際傳播的重要途經。市科協以青少年群體作為突破口,與省青少年科普專家團開展合作,在全市農村中小學開展多場次、高頻率的科普宣講活動,將科普資源向地處偏遠、扶貧任務重的鄉鎮傾斜。
有人懷疑時更應堅守,有人浮躁時更要實干。經市科協黨組研究并報市委組織部批準,市科協李桂發同志再次擔任第一書記,與大家并肩跑好脫貧攻堅新一輪接力棒。下一步,市科協將擔當作為、迎難而上,在新起點上推動新一輪駐村幫扶工作取得更大實效,為全市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作出科協新的貢獻。 (作者系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