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春雨滋潤返青的麥苗,為春耕備耕帶來利好;中央、省委、市委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農業生產、做好春耕備耕是其中重要部分。抓住政策和自然的利好,加緊做好春耕生產,正當其時。
農業穩,天下安。我市是農業大市,抓農業生產就是抓保供、抓吃飯、抓戰“疫”、抓“六穩”。一年之計在于春,抓好春耕生產須不失時機,特別是在戰“疫”關鍵期,更要有緊迫感、責任感。
毋庸諱言,新冠肺炎疫情對農業生產造成較大影響。部分地區封村、農民行動受限,農用物資供應不足、田間管理受到阻礙、春灌難以展開,這些問題都是客觀存在的。既要防控疫情,又要吃飯發展,兩難問題怎么解決?大水漫灌式的粗放管理不行,只有精準、高效、細致的“滴管”式措施才是正途。
比如,農村口罩緊缺,農民出門難,大規模集體生產不易組織,那么,把田地托管給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就不失為一個可行方法。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可以發揮集約化、機械化生產的優勢,以較少的人種更多的地,可有效緩解疫情防護用品短缺造成的矛盾。
又如,農藥、化肥、種子等物資,受疫情影響運不進來,蔬菜等農產品運不出去,面對這種情況,不少地方通過網上推銷,點對點運輸和交易,最大限度減少物流中的感染風險,做到了抗疫與生意兩不誤,也不失為有效之舉。
再如,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波動,而農民因為疫情無法外出打工,收入減少,如何解決買不起的問題?許多地方的金融機構特別是農商行、村鎮銀行,針對性出臺貸款優惠政策,或降低利率,或延長期限,緩解了農民資金壓力。
當然,做好這些工作,需要各級各部門特別是基層政府和干部,深入貫徹統籌兼顧、精準施策的要求,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分級分區分層做好服務,在信息溝通、平臺搭建、要素保障等方面下足繡花功夫。前期一些用力過猛的措施需要糾正,比如有的村莊挖溝堆土以隔斷交通、不允許村民出家門,隨著疫情緩解,這樣的措施需要改變,代之以更科學的方法,為生產恢復、生活正常化創造條件。
疫情防控不放松,且嚴之有度、控之得法,春耕生產再加勁,不誤農時、科學生產,則春華秋實可期,豐收之年在望。
劉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