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領發展的效果日益顯現,近兩年,各地紛紛發布招賢令,人才儼然已成為當下最稀缺的資源。而在“搶人大戰”中,相對落后地區特別是基層農村,由于經濟條件和發展基礎所限,無法拿出能與大城市競爭的優惠政策,導致有些地區錯失了發展的有利契機。要引導更多人才到偏遠落后地區和基層一線建功立業,就要進一步優化環境,完善激勵保障機制,推動各類優秀人才不斷向基層“流動”。
堅持事業為上,不斷優化發展環境。相對于大城市較高的薪資報酬、較好的社會保障、較優的生活條件,相對落后地區應該注重通過事業拴心留人。作為落后地區,應結合自身特點揚長避短,發展優勢產業,通過“筑巢引鳳”,培育打造“領頭羊”產業,為人才發展搭建廣闊的平臺,從而實現吸引人才創新創業的目的。同時,還要在聯絡培植情感上下功夫,通過加強感情溝通、人文關愛,耐心持久地關心人才,激發人才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促進人才“近悅遠來”。
堅持剛柔并舉,不斷提升政策效益。人才引進不是面子工程,是一個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此,引進人才要本著人地相宜、人崗相宜的原則,看是否與當地發展同頻共振。在高層次人才相對緊缺的情況下,相對落后地區在“剛性”引才的同時,更應注重“柔性”引進,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圍繞自身優勢特色產業,加強校地之間合作,加強與發達地區的人才交流,通過共設研發中心、科技孵化器等方式,交流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團隊,搭建一批創業創新平臺,走互惠互利、雙贏發展之路。
堅持引育并重,不斷增強“內生動力”。對于相對落后地區來說,不能僅僅把引進高端人才作為工作的落腳點,破解當下的 “人才困境”,除了“高精尖”之外,還要把實用型本土人才作為重點,在調動現有人才的積極性、培育實用人才方面充分挖掘潛能。要圍繞當地產業發展、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務實、實用、有效為目的,通過建立科學的人才培育機制,采取多元培養、理論與實踐等相結合的培育方式,不斷深化對本土人才的綜合培育。同時,要根據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崗位規律特點,完善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讓本土人才“內生動力”充分迸發。 (作者單位:夏津縣委組織部)
□冉祥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