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大支點和重要發力點。同其他領域的治理一樣,推進城市社區治理,最根本的是建立一套有效的治理機制。在推進城市社區治理中,武城縣積極探索創新,形成了比較典型的“一核多元”有效治理機制。“一核多元”,其中的“核”,指的是小區黨支部領導,“多元”指的是業委會監督、物業企業服務、共建單位幫包、網格員管理。 2020年年初,武城縣開始在社區治理中探索實行這一機制,其基本的做法是建立健全小區黨支部,然后協同建立“紅色業委會”,再由業委會選聘物業企業和規范物業管理,從而形成小區黨支部主導,業主委員會、物業企業、共建單位、網格員協同治理的治理機制。從理論上分析,這一機制的構建邏輯有以下幾方面。
黨建引領是中國社區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堅強戰斗堡壘。同時,實踐也證明,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具有強大的優勢。基層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起到了引路人的領航作用,橫向上,推動各類社會組織和居民之間的互動;縱向上,發揮橋梁作用連接社區和基層政府。如此,黨建引領成為社區治理的必選和優選項。
劃小城市社區治理單元,是實現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關鍵載體、核心平臺。 “城市性”是城市的普遍特征。城市社區治理實踐中,社區物理空間形態主要表現為社區、小區、樓棟、樓道、家戶。但是,若按社會網絡關系原理,家戶—樓道—樓棟—小區—社區社會網絡關系強度依次遞減。為了降低“城市性”帶來的負效應和城市社區治理成本,需要在現有社區區劃基礎上劃小社區治理單元。為此,武城縣根據實際把小區作為了治理單元。
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是發揮黨建引領的重要一環。從實際看,城市社區中的社區黨員組成的居民黨支部恰恰是基層黨組織引領社區治理的基礎力量,是鞏固黨在社區基層長期執政的重要組織基礎。將支部下沉,建到小區里,能更有效地教育、管理、監督黨員,進而有效地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和服務群眾。武城縣堅持以黨建為統領,對到住宅小區報到的3000名在職黨員實行“一方隸屬、雙重管理”的管理模式,在不轉移黨組織關系的前提下,接受所在單位黨組織和小區黨組織的雙重管理,將“8小時之外”的在職黨員在小區重新組織起來、凝聚起來,形成小區治理的“紅色力量”,構建了“街道黨工委—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樓棟黨小組”的組織體系,讓黨的領導延伸到了社區治理的“神經末梢”。
群眾參與是社區有效治理的重要條件。激發群眾的治理主體意識,調動群眾參與治理的積極性,是推動基層治理的重要條件。“紅色業委會”有效做到了這一點。首先,“紅色業委會”充分吸納了在職公職人員和黨員干部,讓他們在業主中充分發揮“紅色先鋒”作用,進而調動普通業主參與治理的積極性。第二,“紅色業委會”有效監督物業服務企業,能夠實現物業更好的服務,進而強化居民業主的社區共同體意識。實踐中,“紅色業委會”積極與社區、物業服務企業溝通協調,開展“三方聯動”,形成居民“點單”、業委會“下單”、物業服務企業“接單”的“民有所呼、我必有應”工作機制,解決了衛生臟亂差、車輛亂停亂放、道路破損、監控失靈等問題,改善了廣大業主的生活環境。
社會治理重心下移需要人員、資源下沉和政策下傾。完善城市社區治理,就要進一步加強基層治理力量,推動人往基層走、錢往基層投、資源往基層聚集,政策向基層傾斜。武城縣“一核多元”治理機制的本質就是堅持城市治理“一盤棋”,將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公職人員作為資源力量納入小區治理,實現人員下沉、資源聚集,有效克服了治理中存在的諸如“基層力量不強、管理中部門分割、缺乏協作意識”等難題,進而提高了治理效能。
□李榮梅(作者單位: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