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針對媒體報道的“河北豐潤數百畝耕地里種樹:麥苗被迫給樹苗‘讓道’”一事,唐山市聯合調查組發布初步調查情況通報。經查,總計造成麥田毀損4.01畝,要求豐潤區立即徹底整改:對448畝已經間栽的苗木組織移植,對所占土地進行深松,達到耕種條件;對涉及麥苗受損的農戶,按照相關政策予以經濟補償。
從“耕地種樹”事件被媒體曝光,到初步調查情況通報出爐,僅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相關部門高效開展調查、及時回應社會關切值得充分肯定。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耕地種樹”行為經不起任何推敲。在媒體播發報道當天,當地就已開始拔樹,而且要求三天內全部拔完。從毀苗種樹到拔樹移植,興師動眾、勞民傷財,繞了一圈又回到起點,這就是典型的亂作為、“瞎折騰”。
“耕地種樹”問題的嚴重性,不僅在于毀了多少麥苗,更在于觸碰了制度紅線。耕地關系14億人的吃飯大事,不能有絲毫閃失。“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強調,“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去年11月印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防止耕地“非糧化”穩定糧食生產的意見》強調,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和用途管制,嚴格控制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
三令五申之下,豐潤區為何“頂風作案”?原來,豐潤區試圖打“擦邊球”:一方面為“耕地種樹”找理由,稱此舉為了防治大氣污染、水土流失,完成綠化造林任務;另一方面在栽種方式上做文章,實行間作套種模式,以耕種花生、大豆等糧油作物為主,間植苗木,據稱此舉有“一石二鳥”之效,可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涉事耕地大部分是一般農田,按規定可以種植糧油作物。
但事實上,這是自欺欺人的說法。在田地里套種一些樹,與改善環境、防風固土基本沒什么關系。有過農村經歷的人都知道,一旦農田里種上樹,過不了幾年田地基本就廢了,種啥啥不成,只剩下根深葉茂的樹木,于是耕地就變成了林地。然后再經過一番操作,林地就有變為建設用地的可能。有專家直言,“耕地種樹”背后都是利益上的盤算。
相較于政策把握有偏差、監督管理不到位、群眾工作不細致等問題,豐潤區“紅線意識”不牢、權力任性、政績觀偏差等問題更值得深思。“耕地種樹”事件再次對亂作為、“瞎作為”敲響警鐘。晚報評論員 陳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