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母親節這天,新華社的一則調查讓人倍感“疼痛”。據報道,無痛分娩已在我國推行許多年,但仍有很多女性難逃分娩之痛,幾小時甚至十余小時的分娩疼痛是不少母親不敢回首的記憶。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平均分娩鎮痛普及率約30%,麻醉醫師和助產士人員短缺、收費標準不明確等因素,阻礙了分娩鎮痛的進一步推廣。
如果按疼痛的指數搞一份“疼痛排行榜”的話,生孩子無疑名列前茅。對很多女性而言,生育是難以承受之痛,不得不選擇剖宮產,甚至不少女性“由順轉剖”遭受二茬罪。在我國分娩鎮痛技術十分成熟的今天,大力推廣無痛分娩,降低剖宮產率,讓更多女性更有尊嚴、更加得體地成為母親,讓無痛分娩成為天下母親的第一份節日禮物,已成為刻不容緩的時代課題。
所謂無痛分娩其實是分娩鎮痛,是指通過應用合適的鎮痛技術和鎮痛藥物或精神療法降低孕婦分娩期間的疼痛和不良應激反應,使胎兒順利娩出。目前,無痛分娩的好處已廣為人知。同時,我國無痛分娩技術鎮痛性強、安全系數高,可幫助大多數產婦減輕60%至90%的疼痛。無論在觀念上還是在技術上,推廣無痛分娩已不存在實質性障礙。
經過近些年的試點,我國無痛分娩普及率在逐漸提高,但相比于發達國家動輒80%至90%的比例,我國的普及率仍處于低位,差距較為明顯,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情況更不容樂觀,產婦自然分娩期間接受鎮痛還遠未形成常態。
無痛分娩普及率不高,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人才問題,麻醉醫師和助產士人員普遍短缺,無法滿足臨床需求,我國平均每萬人配備的麻醉醫師僅0.6個,而發達國家為2.5至3個;二是利益問題,分娩鎮痛相比普通椎管內麻醉耗時更長、難度更高,但由于不少地方收費政策和標準不完善,醫院只能按照椎管內麻醉的標準收費,影響了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目前,人才短缺和收費標準不明確依舊是制約我國無痛分娩技術推廣的兩大“硬骨頭”,亟需快馬加鞭,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合理制定收費標準,以大刀闊斧的改革破解困境。根據國家衛健委下發的《關于開展分娩鎮痛試點工作的通知》的部署,截至2020年底,試點工作已經完成,取得了預期成效,接下來應在總結經驗、汲取教訓的基礎上,進一步在全國推廣無痛分娩。
無痛分娩是最好的“母親節禮物”。無痛分娩已出現100多年,不能再讓廣大女性承受生育之痛了。
晚報評論員 陳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