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一刷一鏟,一推一彈一捏,七竅盡通,飄飄欲仙……采耳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有人稱“很舒服”、“欲罷不能”,但也有人造成損傷入院,甚至引發官司……采耳,俗稱為掏耳朵,素有“民間三大舒服之一”的美稱。近年來,借著消費升級、文化體驗的名義,采耳文化成為新“風口”,然而行業興起的背后,亂象也隨之而生。
遍地開花、泥沙俱下,似乎成了多數新興業態難以打破的魔咒。當前,采耳行業就處于這種野蠻生長的狀態。一方面,各地采耳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從巴蜀地區風靡全國;另一方面,行業亂象頻出,有人遭遇“天價掏耳費”,有人因在修腳店體驗采耳染上“腳氣”,不少采耳師一周速成……看似紅火的“耳屎經濟”已蒙上一層陰影。
從健康角度看,頻繁采耳毫無必要。“耳屎”在醫學上稱為耵聹,不僅能夠保護耳道皮膚、粘附外來物質,阻隔巨大噪音、保護鼓膜,其中富含的脂肪酸還具有輕度的殺菌作用。醫學界人士反復提醒,耵聹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清潔能力,正常人不需要經常采耳,頻繁掏耳朵等于給細菌敞開了大門。一時采耳一時爽,一直采耳醫院躺,絕非危言聳聽。
盡管如此,采耳行業依舊如脫韁之馬瘋狂擴張,形形色色的培訓機構和連鎖加盟商還在快速擴張,把采耳稱為“大健康”“新風口”。在社交媒體上,采耳更是成了一種備受推崇的流行文化。
采耳何以瘋狂?除成本少、門檻低、回報快等因素外,采耳服務最大程度地迎合了社會大眾特別是年輕人的消費升級、文化體驗、時尚社交等多種需求。對消費者來說,掏耳朵不僅僅為了健康,還為了體驗“像踩了電門一樣”的酥麻感;對從業者來說,采耳服務不僅僅是簡單地掏出耳垢,還包括“特色洗鼻”“銀珠洗眼”“香薰耳燭”“耳腦SPA”等花樣繁多的服務項目,總有一款適合你。
繁榮景象之下,其實早已隱患重重。各門店爭相在場景體驗上下功夫,裝修越來越高檔,花樣越來越多,話題性越來越足,但安全衛生難以保障,甚至采耳工具消毒不到位或循環使用,給消費者帶來感染風險。不少速成的采耳師既沒技術又無經驗,其風險同樣不可小覷。目前采耳行業并沒有國家認可的技能資格證書,各種培訓機構參差不齊,有的直接售賣證書,行業門檻之低令人擔憂。
近年來,因采耳引發的各類耳朵感染案例時有發生,已給無序發展的行業敲響了警鐘。晚報評論員 陳廣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