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滌明
據報道,2021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印有姓名、電話、地址等個人信息的快遞面單遭明碼標價批量售賣,涉及申通快遞、百世快遞、中通快遞、圓通速遞等企業。這些快遞面單被分類成“歷史”和“實時”兩種,又根據商品類型、商品價格、快遞用戶性別等精準分類售賣。
去年,“圓通‘內鬼’涉泄露40萬條快遞客戶信息”事件曾引發廣泛關注,此后相關企業被約談整改。沒想到,近一年過去,類似的事件依然猖獗,快遞業隱私泄露治理任重道遠。
據報道,在這條地下黑市產業鏈中,“快遞網點工作人員”是最關鍵的一環。快遞從業者“叛變”,消費者的選擇更艱難了:要么放棄網購,要么別在意個人信息暴露?顯然,消費者不該陷入這種兩難。
“電信詐騙”最核心的資源是個人信息,那些利用工作便利收集和泄露用戶信息的相關企業和機構工作人員,是實打實的電信詐騙“幫兇”。那么,快遞企業有無可能設置一些保護用戶信息的辦法呢?其實,早在2017年,一種名為“隱私面單”的新型面單就開始出現,以二維碼或者條形碼方式替代用戶關鍵信息。但至今,隱私面單仍未在全行業大面積普及。根本原因在于,快遞企業出于效率等考慮,沒有積極性。
如果警方最終能夠認定,用戶信息泄露于快遞企業,監管部門據此嚴厲處罰相關企業與人員,或許可以倒逼企業積極采取技術手段保護用戶信息。當然,就這則報道揭示的問題來看,應盡快查清相關快遞企業的內鬼,并依法嚴懲,震懾快遞公司內部違法分子。從信息泄露源著手治理,相當于切斷了電信詐騙的水源,效果也會事半功倍。
信息時代,個人信息愈加重要,相關責任主體更應該主動壓實責任,避免成為薄弱一環。對于用戶信息泄露,相關快遞企業究竟是“無能為力”,還是“聽之任之”,相信他們心中也自然有數。用戶快遞信息一再泄露,快遞企業也不能再假裝視而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