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昶旭
鄉 鎮 名 片
■ 名稱: 臨邑鎮
■ 面積: 89平方公里 ,下轄61個行政村
■人口:5.3萬人
■耕地面積:9.2萬畝
■主導產業:新材料、綠色化工、食品紡織
■獲得榮譽: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山東省精神文明先進鄉鎮、省民族團結進步和諧鄉鎮、省級文明村鎮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下好這盤大棋的關鍵,在于統籌謀劃、放眼全局,臨邑鎮以黨建引領為抓手,以產業發展破局、以環境治理起勢,答好鄉村振興新時代考卷。
聚焦黨建引領,續寫“發展強”的鄉村振興新篇章。黨建引領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之策,也是推動鄉村振興出成效、有特色、走前列的關鍵之舉。臨邑鎮牢固樹立“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思路,發揮黨建共同體聚合作用,優選村“兩委”成員、黨員及入黨積極分子、鄉村帶頭人等,充實黨建共同體力量,確保組織有力“領得動”。推進“黨建+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計劃,使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成為發展“孵化器”,從合作社、種植大戶等能人中選拔一批“領頭雁”,從實踐站所講到種植大棚、田間地頭,實現“富腦袋”和“富口袋”的同頻共振。深入實施陽光村務工程,通過陽光報告會、陽光談話制度,搭建黨、干、群溝通交流平臺,以頭腦風暴形式,汲取群眾智慧,共同參與村級治理,確保路線正確“引得準”。按照“主題黨日+中心工作”的思路,堅持中心工作推進到哪里,黨日主題就跟進到哪里,把重點工作、群眾關心的熱點作為主題黨日的內容,服務中心大局,落實鎮領導班子幫扶聯系責任制,匯聚各級力量集中攻堅,確保上下聯動“一條心”。
聚焦產業發展,擘畫“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新藍圖。產業是臨邑鎮的現在,又是臨邑鎮的未來,要緊緊牽住產業振興這個“牛鼻子”,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以“噸半糧”創建為抓手,規模化種植和優質糧推廣雙向發力。做好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推廣,已確定種植1000余畝,邀請高級農藝師為套種大戶進行培訓講解,普及農田知識。臨邑鎮積極探索發展“邊角經濟”新模式,將“支部引領、全員參與、集體增收、群眾受益”貫穿全過程。大力推廣西邢村“一塊田”和閑散坑塘競價承包模式,將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和閑散廢棄地回收有機結合,實現集體增收、土地確權、村莊環境提升多重效應。目前,12個試點村已開展“一塊田”模式探索,整理回收閑散地603.4畝,預計將實現集體增收30余萬元;大小陳村流轉26畝地發展蜜桃特色種植,鄭家村依托伊農園、有為合作社發展西紅柿、芹菜等蔬菜種植,陶家村盤活閑置地,發展藕塘經濟,形成“水陸協同發力”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充分發揮31個支部領創合作社的作用,進一步提升精細化、市場化、專業化水平,發展了中國結、紫錐菊、蜜桃、豆腐皮等特色項目20余種,形成了“苦辣鮮甜”農家味道。
聚焦環境整治,繪染“生態美”的鄉村振興新畫卷。加入多方力量,凝聚攻堅合力,推廣“黨員胡同”“街巷長”網格化管理經驗,開展積分管理模式,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為抓手,廣泛動員黨員干部、志愿者、網格員參與到這項工作中,全域開展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臨邑鎮以補短板、攻難點、抓長效為主攻方向,大力開展環境綜合整治百日攻堅行動,全面清零銷號,健全“三抓三明確”、村莊清潔日和定期督查排名機制,推動人居環境整體提升、城鄉面貌煥然一新、路域環境暢潔綠美,形成“一片美”到“處處美”的效應。出動大型機械500余輛次,更換垃圾桶780個,清除殘垣斷壁402處、坑塘53處,種植綠化苗木4萬余株,在全市考核中從全縣第九提升至第四。臨邑鎮在建設美麗鄉村的同時,加快臨邑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創建示范區建設進度,輻射帶動朱家胡同、前樊等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村莊,規劃打造主城區以北、G104沿線精品鄉村游線路,在提升綠水青山的顏值中提升鄉村產業附加值,通過規劃建設苗木基地、生態果園等諸多產業項目,構建起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鄉村發展綜合體,聚力續寫“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格局新”的美麗臨邑鎮新篇章。
(作者系臨邑鎮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