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張欣
3月22日,臨邑縣發布《集體經濟產品名冊》,涵蓋12個鄉鎮(街道)的34種農副產品。高油酸花生油、特色葫蘆文化工藝品、臨盤咸鴨蛋等當地“土特產”華麗轉身,成為市場上的“香餑餑”。臨邑通過深入挖掘“土”“特”“產”三篇文章,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在鄉村產業振興的道路上開創出一條臨邑路徑。
挖掘資源稟賦,實現“土味”轉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產一方物。鄉村不僅有青山綠水,還有文化底蘊,鄉村發展如果離開泥土氣息,忽視本身固有的資源稟賦、文化特色,那發展就會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臨邑通過挖潛挖深資源稟賦、文化傳承等,找準找實找足“土味”,將原生態、零污染、最原味等“土產品”發揮到極致。《集體經濟產品名冊》中的硬木雕刻就是利用當地木質加工資源,借助臨邑“中國書畫之鄉”的文化底蘊,以工藝美術木雕的形式,傳承發揚傳統木質加工文化,打造了臨邑特色高端木雕工藝產品。
挖掘特色資源,培樹地方“特色”。農產品要“出圈”,一方面必須找準特色產業,在充分挖掘本地資源稟賦的基礎上,依托地理位置、交通、民俗文化等獨特優勢,在農產品的類別、規模上下功夫,避免簡單同質化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自主品牌建設,把好資源轉化為好品質,將產品類目做精做細,滿足消費者需求,贏得市場口碑。此外,準確研判市場環境,有效對接、引領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培育優勢特色產業,才是持續深耕鄉村旅游、助力農民增收的“三大法寶”。臨邑的市級非遺麥稈畫代表性傳承人經過熏、蒸、漂、刮、烙及描、繪、編、剪、刻等繁雜工序,實現了不起眼的麥稈華麗變身,提升產品附加值。只有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特色農業,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強化“土特產”內在功效、文化內涵,打造出一批綠色、安全,富有特色的農業品牌,讓越來越多“土特產”走出“深巷子”,擦亮“土特產”的金字招牌。
加快“三產”融合,打造產業蝶變。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依托優勢資源振興鄉村產業,長遠看勢必要走產業融合、延鏈補鏈的集合發展之路。推進特色農產品一產、二產、三產融合發展,做足做精農產品深加工文章。翟家鎮通過生態鱸魚直播賣貨的方式,減少中間環節,將優惠直接給到消費者,銷售環節更加順暢,激活了農產品銷售的“一池春水”。加快“三產”融合,一要推進產業振興與科技融合,依托科研院所等平臺,利用信息化、數字化等技術,為農村產業從基礎設施到物流、倉儲、零售等環節插上智慧化翅膀,提升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二要通過稅收、獎補等政策,引導和支持大型商貿流通企業等社會力量向鄉村下沉渠道資源,深度融入縣域經濟發展,激發農村電商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三是招收一批懂市場、精技術、善經營的優秀人才去引領示范,讓農產品搭乘互聯網快車,對接全國市場,跑出鄉村振興的加速度。
(作者單位:臨邑縣委組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