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法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貫徹六個重大原則,其中之一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黨中央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策部署,必須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要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性、原則性的問題,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這就決定了要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應對各種新挑戰新問題,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聚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持續推進教育、就業、養老、醫療衛生、住房、收入分配、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生產安全、社會治安等重點領域改革,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馬克思主義認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是尊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并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奮斗歷程證明,黨置身于人民群眾之中,緊緊依靠人民的力量,充分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一個又一個勝利。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的古語,指出,要戰勝前進道路上的種種風險挑戰,順利實現中共十九大描繪的宏偉藍圖,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得依靠14億人民的力量。人民群眾是推動改革事業的最大底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定不移依靠人民群眾,激發人民群眾的無窮智慧和磅礴力量。
要以改革成果是否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檢驗改革成效。馬克思主義立足實現和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類的徹底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追求。“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贏得人民群眾的尊重和支持,就要了解人民群眾的所需所想。只有將人民賦予的權力轉化為改善民生福祉、推動社會和諧進步的強大動力,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改革和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必然要求。要著眼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深入群眾、了解民情,堅持在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中推動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改革舉措放到實踐中去檢驗,讓基層來評判,讓群眾來打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做到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急所需所盼,確保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作者單位: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