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恩峰
當前,全省移風易俗工作正在深入推進。風俗是一個區域在地理、歷史、經濟、文化等綜合因素的長期作用下積累形成的,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移風易俗說到底是思想建設的內容,移風即是革除陳規舊俗,易俗就是倡樹新風,不是簡單的事。筆者認為推進移風易俗,要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兼顧,整體推進,方能取得實效。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干部。黨支部是群眾身邊的黨組織,黨員干部是群眾最能看得到、摸得著的形象。基層黨組織、黨員領導干部作用發揮得如何,直接影響著移風易俗工作成效。要把移風易俗納入到對村兩委的評價、對村干部和黨員的評優,認真落實村支部書記婚喪喜慶事宜報備等制度,讓移風易俗的部署要求在基層黨組織率先落實落地,以黨員干部實實在在的身體力行教育群眾、引導群眾,以良好的黨風政風帶動鄉風民風。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推動村黨組織成員兼任紅白理事會負責人,建立“村支部書記+群眾代表”“村兩委成員+隊長+院負責人”的架構體系,實現黨組織與紅白理事會的緊密聯接,既能將上級要求貫徹落實到群眾中,又能為群眾提供更加細致周到的服務,在文明新風中增強群眾獲得感。
堅持群眾路線,群眾的事情讓群眾說了算。群眾對本村的風俗習慣、人情世故最為了解,哪些能辦、哪些不能辦、哪些循序漸進辦,老百姓心中最有數。村干部要以白紙黑字、微信征詢、上門聽取等形式,通過線下線上等方式,心貼心地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集聚大家智慧形成村民自治制度,明確婚喪事宜的具體規定,使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更接地氣、更聚人氣。讓群眾既擁有自己的意見被納入制度的自豪感,更具有帶頭履行的使命感。在制定村規民約時要防止越俎代庖,防止“一個藥方”,杜絕好事做成“夾生飯”。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要強化宣傳教育,統籌好現代宣傳方式與文化浸潤的融合,將其融入社會發展、融入日常生活,努力成為百姓日用而不覺的行為習慣。要充分利用各類陣地資源、媒體平臺等宣傳方式,也要強化文化引領,以文化人、成風化俗。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要利用好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發掘本地非遺特色化、傳統化的價值,將移風易俗內容嵌入其中,推進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讓群眾在熟悉的音律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光彩,在醇厚的回味中弘揚新風正氣、彰顯現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