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培口村村民拿到分紅
德州新聞網訊(平原融媒記者 王帥劉倩 王一涵)“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平原縣腰站鎮鍋培口村黨支部堅持為民初心,帶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打開“致富鎖”,趟出強村富民路。
金秋時節,碩果累累。平原縣腰站鎮鍋培口村民俗文化廣場上喜氣洋洋,村民翹首以盼,等待一場特殊的土地分紅大會。
眼下,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豐收的小麥售罄,按照協議和章程約定,合作社要給村民進行土地分紅。
“四組一共入了293畝地,小麥一共收了339768斤,按照前期的合同約定,社員分紅加上保底每畝分645.22元。”在現場,為了讓大家弄清楚收支情況,村黨支部書記王篤春把投入成本、總體收益、戶均分紅等情況按照分組向村民們公布。
第一個上去領錢的是鍋培口村村民曹桂棟,他長期在外務工,家里的九畝多地統一“交給了”合作社管理,這次他分得了5465.04元。
“入了合作社肯定比自己種地強很多,家里的地我都不用管了,也有時間出去打工,可以有另外的收入,我非常支持這個事。”曹桂棟拿著分紅的錢開心地向我們說。
“通過合作社分紅,可以讓老百姓充分認識到合作社主要是為老百姓服務的,大部分收益都回歸到合作社成員手里。”王篤春向我們介紹。
平原縣腰站鎮鍋培口村合作社是2019年在王篤春的帶領下成立的。鍋培口村有253戶、 1115口人,耕地1700畝,村莊耕地散,常年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村民收入低。在合作社成立之初,如何讓“土地生金”提高群眾收入,是王篤春“一班人”考慮最多的事。
“種植小麥玉米,產量有限,價值也有限,要想在有限的土地上,增加土地收入,增加農民收入,就只能從改變種植結構上來做文章。”王篤春回憶起合作社成立之初時的想法時說。
可要改變種植結構并非易事。起初,村里有群眾小面積種植蔬菜,效益相當可觀。村民李西河就是個種菜“老把式”,早有擴大種植面積的想法,卻因為遲遲“包”不上地犯了難。
“因為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是自己種自己的地,種菜的話這一塊、那一塊的,沒辦法調整,很不方便,沒法管理。”平原縣腰站鎮鍋培口村村民李西河說。
最終,苦于“種啥”的王篤春和因“地”犯難的李西河“一拍即合”,村里統一將20畝地反租倒包給李西河,支持他擴大蔬菜種植面積。
“村里的黨支部合作社非常支持我種蔬菜,說哪里的地好你就種哪里,你想要多少村里就給多少。這不,今年收入還可以,黃瓜一畝地能收入一萬塊錢,土豆一畝地四五千塊錢。”李西河說。
“思路決定出路”。王篤春又先后與青島一家企業對接合作,試點種植200畝訂單洋蔥,與安國聚弘中藥材公司簽定合同種植中草藥牛膝。首季洋蔥獲得豐收,畝產在一萬斤以上,集體增收3萬元,還帶動了村里的貧困戶及剩余勞動力,就地打工增加一份收入。
“平常來打個工,一天給50來塊錢,地都入了合作社可以有分紅,12畝地一季給8000來塊錢,日子過得挺好,現在過得比以前可強多了。”平原縣腰站鎮鍋培口村村民周玉芝說。
村集體的“腰包”鼓起來,村民的“紅利”也就多了起來。今年,村里投資10萬元,在閑置坑塘上建起了民俗文化廣場,給村民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在我們村中間有一片綠蔭、有一塘池水,記住、留住鄉村記憶,是人們熱切的盼望。”平原縣腰站鎮鍋培口村村民王敦星說。
“通過這個文化廣場建設,這是咱全村精神上的一種凝聚,現在通過咱全村老少爺們的共同的努力,也包括捐款的、也有捐物的,也有獻言的、也有獻策的,這里面既包含了全村老少的智慧,也凝聚了全村老百姓的精神和力量,我們要把這種文化、精神傳承下去。”王篤春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