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王東禹為村里貧困戶送去了電風扇。
<b>臨危受命當村官</b>
在王鳳樓鎮王河溝村村民的眼里,王東禹一直是個能人。從上世紀90年代初到王鳳樓紙廠工作一直到2007年,他一步一個腳印從工廠會計、出納、車間主任,最后擔任了工廠的總經理。腰里揣著企業的股份,手里拿著不菲的年薪,日子過得優哉游哉,讓村民羨慕不已。
時間到了2013年,縣直部門包落后村,縣農業局幫包王河溝村,面對村子里破敗的景象、毫無起色的集體經濟,幫包工作組決定把突破口放在調整村內班子上。工作組找到王東禹,想讓他擔任村支部書記。對于這個提議,村民們極力贊成,大家盼望著這個“能人”把村里的落后面貌改一改。
然而,王東禹起初是猶豫不決的。 “村里集體沒有錢、沒有產業,有的就是無窮無盡的矛盾,這可是個出力不討好的活。 ”經過多日思考,王東禹認為,作為一個受黨教育、培養多年的老黨員,對于組織的安排,自己應該有這份擔當;而且,眼看著生他養他的家鄉一天天地破敗,村里的鄉里鄉親日子過得艱難,王東禹的心里也不是滋味。
就這樣,經過鎮黨委任命,王東禹接過了王河溝村黨支部書記這份沉甸甸的擔子。好強的王東禹同時給組織部門表了態:“既然當了這個村支書,就要村莊年年上臺階,三年大變樣,五年成為全縣文明富裕和諧村”。
調整土地順人氣
2014年,在外創業多年的王東禹回到王河溝村擔任支部書記。萬事開頭難。王東禹擔任村支部書記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收黃水費。然而,所有辦法都用遍了,3萬多的任務僅完成了三分之一。村民不交的理由很簡單也很復雜:“咱村的土地嚴重不均,包地的不交承包費、地少的理所當然不交黃水費”。
針對問題,解決問題。王東禹向土地不均“開刀”,在村里大刀闊斧對土地進行調整。可令他沒想到的是,剛調整完土地,本該出讓多余農田的農戶一夜之間都種上了糧食,第一次調地工作以失敗告終。
“黃水費收不上來,調地沒調成,王東禹的這個村支書是干不長了。 ”村民在背后議論紛紛。境地如此艱難,王東禹沒有退縮,而是日思夜想的找經驗想辦法。
2015年5月,借高鐵遷占的東風,王東禹多次召開黨員干部及群眾代表會議商議調地事宜,干部群眾意見分歧很大,說三道四。 “我有三十年承包合同,調我的地違法”“村里欠我的錢,先還錢,再調地”……針對以上問題,王東禹不急不躁一一解答:村里調地是因為高鐵占地,符合國家土地政策,你有承包合同,但一直沒交承包費,村里也沒落實地塊,屬于無效合同;村里欠錢的,經管站無記錄,純屬私人借款,與村集體無關。耐心細致的工作之后,村民們終于安靜下來,很快認地到戶。
這時,王東禹的麻煩又來了。他的一個堂兄弟找到他:“分給我的農田不行,十年八年澇一回,你是支書你說了算,給我換一塊好的。 ”王東禹斷然拒絕:“我是王河溝村的支部書記,不是咱家的支部書記!你的要求我辦不到! ”“你當了村支書,咱家一點光也沾不上。 ”堂兄弟悻悻而走。
然而,正是因為王東禹的不徇私,在調地中調出了公平,調出了正氣,也調出威信。
精準攻堅促脫貧
村黨支部書記,說出來風光,可115戶農家、357人的“當家人”不好當。上任后的王東禹面臨的是怎么一個“爛攤子”啊!當時的村集體“一窮二白”,不僅沒有任何收入,更有甚者,歷屆班子遺留下了30余萬元的欠款沒有著落,村兩委沒有辦公場所,村內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省市縣貧困戶達到了驚人的63戶180人……也因為如此,王河溝頭上戴了一個“省定貧困村”的帽子。
如何帶領村民精準脫貧,王東禹借助省派第一書記的幫助,確定了四大發展思路:一是產業脫貧,通過土地流轉,在村里建起了14個早春拱棚和3個冬暖式大棚,年增加集體收入11萬元,貧困戶每人每年分紅1000多元。二是完善基礎設施,升級改造20千伏變壓器一座,送電線路2000余米,建設揚水站一座,新增水澆面積800余畝,清挖溝渠2000多米,村里有了旱澇保收田。三是改善村莊環境,建設村內公路2130多米,排水溝1200多米,街道鋪設面包磚1600平方,粉刷墻面3000平方,綠化樹木1000多株,安裝路燈110盞,實現了水電路網信息全通。四是提升村莊形象,修建大門牌坊一座,辦公場所一座,文化廣場600平方米,危房改造11戶,旱廁改造50余戶,并結合坑塘改造開發了“太陽島、月亮灣”觀光休閑項目。
一系列為民事實的相繼落地,村民們生活的大幅改善,讓村民紛紛對王東禹豎起了大拇指。村民們不無激動地說:“以前做夢都不敢想的事兒,現在都辦到了! ”
2015年3月,王河溝村代表我縣迎接國務院扶貧工作檢查,檢查組對村里的脫貧攻堅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2016年12月,王河溝村終于揚眉吐氣,摘掉了頭上沉甸甸的窮帽子。
弘揚正氣樹新風
弘揚正能量和干實事,是王東禹治理村莊和培育優良村風民風的兩大法寶。村里每年都評選致富帶頭人、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庭院,在村里樹立了新風正氣。
82歲的王寶石無兒無女,是村里的五保戶。在農村,這樣的老人往往和“孤獨”、“貧困”、“破敗”等字眼相掛鉤,但是王寶石卻生活的頗為安康。原因就是王東禹找到王寶石的侄子,面對他侄子模棱兩可的態度,王東禹趁熱打鐵找到了他侄媳婦,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王寶石侄子一家同意肩負起伺候王寶石的責任,還接到城里居住,王寶石也變成了“城里人”。這個孝善事跡對村風起到了深刻的影響,起到了標桿的作用。
村里有一個叫門栓的特困戶,媳婦智障,孩子跟著別人,種著一畝半地,三十多年來一直住著村里的舊倉庫。 2014年汛期,王東禹發現他居住的危房隨時都有垮塌的危險,立馬組織了專業人員對房屋進行加固,并在2015年為他申請了危房改造,同時通過調整土地補齊了他家三口人的土地。 2016年,他家收了一萬多斤糧食,還有了存款,徹底摘掉了“窮帽子”。
“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這句習近平總書記講過的話,被王東禹深深地記在腦海、落實在行動上。他說:“作為黨的基層干部,看到群眾如此困苦,更應寢食難安;熟視無睹,不去改變,那是我們的失職。 ”
短短三年時間,趙河溝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今年以來,王東禹積極在村里開展黨員活動日、“三務三資”公開,進一步激發了村里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熱情。現在,全村上下干群和諧、風清氣正、人心思進。
在為群眾服務的過程中,王東禹同樣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2016年,王河溝村被評為“市級文明村鎮”并被縣委授予“五星級黨支部”,王東禹個人被評為“2016年度優秀黨務工作者”。今年,王東禹又被授予“2017年度五一勞動模范”榮譽稱號。對于今后的路如何走下去,王東禹用三句詩詞來表達他的為民情懷: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堅定信念跟黨走,一心為民天地寬。
□記者 解桂穎 通訊員 馬乾 董明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