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希望田野上的“鄉村之星”,他的雙腳沾滿泥土的芳香,他的心里總是裝著別人家的事。“把村民的事當成自己家的事辦,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是張洪春的責任和追求。
張洪春,桃園街道辦事處張麻村黨支部書記,鑫農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身兼兩職,他有兩份責任:夯實村黨組織,帶領群眾共同富裕。這些年,張洪春辦了一大堆“實事”。
2015年,張洪春被評為平原縣鄉村之星,2016年被評為德州市鄉村之星。
初心和使命
自挑起支部書記擔子那一刻起,一種使命、一個信念便深深地植根在張洪春心中:在奔赴小康路上,張麻村不能掉隊,張麻村的每一名群眾都不能掉隊。
這是一名“村支書”的初心和使命。那時,張麻村村民大多過著 “種地打糧 “傳統生產模式,再走這條道,致富奔康是不能加速的。“帶領群眾共富,挑起這個擔子,才知道它有多重”。張洪春說。
走哪條道,才能加快群眾致富步伐?張洪春動起了腦筋,那些天,他糾結得睡不覺。為尋找一條新的致富路,張洪春給村民談,向富裕村學,最終選擇了走合作社的路子。“只有把一家一戶的分散種植合起來,才能帶領大家共富 “。
張洪春帶頭成立了鑫農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與種子公司 “戰略合作 “,為張麻村引進了小麥良種繁育項目。通過合作社搭橋,種植戶與種子公司簽訂協議,享受”四統一 “社會化服務,每年可為社員節省農耕費用12萬余元。種子公司進村入戶的收購,降低了流通費用,增加了群眾收入。
按照合同,麥種繁育的收購價格比普通小麥每斤高一毛左右,以合作社小麥育種面積1400余畝,保守畝產1200斤計算,每年可為農民增加收入20多萬元。 2014年,鑫農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被評為 “省級示范社”,獲得國家補貼10萬元。
責任與擔當
讓群眾富起來,讓村莊美起來,這是張洪春的 “兩條腿走路 “工作法。
張麻村曾是一個出名的臟亂差村莊:占用土地、垃圾亂扔、柴木亂堆等現象隨處可見,很多村民養豬、養鴨積肥,把糞便堆到了大街上。“多年來積累的問題,必須一件一件去解決。要想贏得村民的支持,就得辦些實事,讓群眾親眼看到周圍的變化。”張洪春說道。
說了就干。張洪春先后組織黨員會和村民大會,讓村民就如何清理臟亂差大街一事發表意見,在征得大部分村民同意后,對張麻村開展了一系列的 “整容美容 “。
全村首先掀起“綠化、硬化、美化”村莊工程,投資70萬元,把全村600余米主干街道全部進行了硬化,在兩側鋪設花磚、架設太陽能路燈,對公路兩側進行了綠化。
在此基礎上,張洪春調動村民開展衛生大清理,去年,張麻村開展了5次“環境衛生運動”,動用人工近100人次。他還完善村民公約,用身邊人、身邊事教育村民 “美麗村莊需要共同維護”。
不到兩年,張麻村徹底摘掉了“臟亂差”的帽子,在歷次評比檢查中都能名列前茅,成為辦事處美麗鄉村、文明村莊的一面鏡子。2014年,張麻村還被德州市評為 “市級文明村莊”榮譽稱號, 2016年被山東省評為“省級文明村莊”榮譽稱號。
機遇與挑戰
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當家人”,直接與農民打交道,張洪春深知自己在構建和諧農村中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張洪春狠抓村黨組織建設,嚴格落實了四議兩公開制度和周二集中辦公制度。
前期,因為村委辦公室破舊,村民即使有事也不愿意來這里辦理。張洪春召開全體黨員和群眾會議,籌集2萬余元對村委辦公室進行了修繕,辦公場所煥然一新,張麻村村民都有了說理議事的地方。
每周二,村委辦公室儼然成了村里最熱鬧的地方。在這里,通過了清理河道1300余米,挖排水溝1200余米,確保農田旱澇保豐收的決定;在這里,實現了黃水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養老保險任務100%的完成;在這里,也彰顯了低保戶評選、各種補貼的發放的公正。
按照“淳樸民風不能丟、鄰里關系不能差、精神文化不能少”的原則,張洪春加強了美德文化建設,利用閑置土地安裝了健身器材,鋪設了籃球場地,使村民農閑娛樂有了好去處。村里還建設農村書屋、文體活動中心,成立廣場舞健身隊,在潛移默化中弘揚精神文明風尚。
張洪春用自己的點點滴滴、日積月累、年復一年的實際行動,贏得群眾點贊。“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我還要擼起袖子加油干,把扶貧抓牢,把共富抓實,讓張麻人的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張洪春又有了新目標。
□記者 許敏 通訊員 方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