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河溝村黨支部書記(左一)王東禹帶領村委班子走訪群眾
“現在小麥的價格不錯,而且再放一段時間的話可能會返潮,如果保存不好,就不值錢了。”平原縣王鳳樓鎮王河溝村黨支部書記王東禹正在和村民商量出售儲存的小麥。在王東禹的帶領下,該村村民已經全部將土地加入了村里的合作社,每年享受來自合作社的分紅,玉米、小麥兩季,村民每畝可以分到1200元。
王鳳樓鎮王河溝村黨支部書記王東禹介紹說:“我們村的合作社每年可以增加集體收入8萬多元。村里現在有四個冬暖大棚,一個拱棚,光這五個棚,一年就可以增加集體收入67000元。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個扶貧大棚,一年可以增加集體收入6萬多元,集體承包土地每年增加集體收入20多萬元,也就是說我們村現在每年的集體收入能達到40多萬元。”
就是這樣一個富裕村,誰能想到,幾年前,它卻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沒有任何產業,村集體處于負債狀態,2015年被評定為省級貧困村。當時,王東禹身體也不好,一說要回農村工作,全家人都反對。
“老實說,回村里工作,我也經過了激烈的思想斗爭,一個是家里不愿意,再一個村里的現狀比我想的還要差,黨支部也不健全,道路、文化設施,很多東西都沒有,我的思想壓力特別大。我能不能搞好呢?經過反復思量,最后下了決心,我生在這個村,長在這個村,我相信這個村兒,村民也相信我,我一定能干好。”王東禹說。
說干就干,王東禹上任之初把做強基層黨組織作為第一要務,通過召開全體黨員會,加強黨員干部建設,抓實黨員和群眾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我們經常走到老百姓、村民代表、貧困戶家中溝通,聽聽他心里想的是什么,想給老百姓辦點兒事兒,就得知道他們想的是什么。”王東禹說。
“一開始村民還是有抵觸情緒,有什么想法不愿意當面和我們說,有顧慮,不過一年以后,這個情況大有轉變,村民家里如果有什么事兒或者家庭有困難了,都會來黨支部和村委會主動反映,把黨支部和村委會當成了一種依靠。”王鳳樓鎮王河溝村文書王德柒說。
2016年初,在王東禹的帶領下,王河溝村因地制宜,利用省級專項扶貧資金60萬元,建設了14個小拱棚、3個冬暖式大棚,全部種植西葫蘆,當年村集體收入20余萬元,還清了歷史遺留債務,還摘掉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2017年底,全村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全部脫貧。
如今王東禹將村里的工作重點放到了提升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改造上。修建村內公路、排水溝、街道鋪設面包磚、粉刷墻面、綠化樹木、安裝路燈、建設文化廣場,結合坑塘改造開發了太陽島觀光休閑項目和月亮灣觀光休閑項目,使村莊舊貌換新顏。
“現在我們出門兒不用穿膠鞋了,晚上路燈也亮堂,遛彎兒的人很多,現在來往的人來到王河溝兒一看,都說變化太大了,聽人家這么說,我聽在心里也特別美。”王鳳樓鎮王河溝村西隊隊長王玉華說。
“接下來,我們會繼續努力,爭取把這個村建設成集農業生產養殖與加工為一體的大型產供銷合營企業,讓我們村里的人不出村就有好工作。”王河溝村黨支部榮譽墻上掛滿的一塊塊榮譽牌匾,既是對王東禹工作的肯定,更堅定了他對未來村莊發展的信心。
平原融媒記者 柴娜 王子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