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青根正在幫助種植戶裝黃瓜種苗
“老趙,過來了呀,去年黃瓜產量怎么樣呀?”
“八分地的大棚賣了六七萬塊錢,挺好的。”
9月14日,王杲鋪鎮王杲鋪村大棚黃瓜種植戶趙恩林開著電動三輪車來到付青根的育苗場,1個月前,他從這里訂購了黃瓜苗,今天可以挪到自己的大棚進行定植了。
“我從1995年開始種黃瓜,那時候都是自己育苗,苗子管理不好,產量也不太高。”趙恩林說,從付青根開始育黃瓜苗,他就再也不用為育苗發愁了,而且還節省了1個月的育苗時間,提高了大棚的利用率。
從2003年就開始搞農資,付青根和附近大棚種植戶無話不談,每每聽到誰家種的黃瓜苗長的不太好,付青根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幫著找對策,為黃瓜苗的管理出謀劃策,盡可能的彌補大棚種植戶的損失。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多了,付青根就開始琢磨,怎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棚種植戶種苗的問題。“當時很多大棚戶自己種的種苗長的大小不一,病蟲害也比較多,投資還大,所以在2010年,我就建了這個育苗場。”付青根說,尋找合適的育苗場所、協調水、協調電,購置大棚建設材料,每天都充滿了干勁。
找到奮斗方向的付青根像上了發條一樣,不知道累。眼見著育苗棚從無到有,心里有說不出的喜悅。但不久后,打擊接踵而來,從自己育苗棚里育出來的第一批苗大小不一,很多還帶著黃葉,經過多番請教最后確定是溫度沒有掌握好。
“黃瓜苗生長最適宜的溫度是18-28度,到了冬天需要給大棚增溫,那時候用的是煤爐子,溫度不好掌控,當時我白天晚上長在育苗棚里,時刻關注爐子的火苗和煤量,確保大棚里的溫度合適。”付青根說,“為了保溫,黃瓜苗在培育的過程中需要蓋塑料薄膜,但是薄膜蓋的時間過長也會影響黃瓜苗的呼吸,這樣也會導致苗子發黃,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揭膜,蓋膜,絲毫不敢馬虎。”
不久后,付青根的努力有了收獲,第二批黃瓜苗長勢喜人。黃瓜苗育出來了,但如何銷出去又擺在他面前。
“當時買咱苗子的都是熟人,知根知底,信的著咱的,但光靠這些關系,還是有一些苗子在手里賣不出去,我就開始走到大棚種植戶家中,他們的大棚里講解我育出來的苗子,從抗病性到掛果量,從品相到口感,反復的去說。”付青根說,為了拉近和大棚種植戶的距離,他還免費講解黃瓜在種植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遇到問題怎么管理,就這樣,也還是有些農戶下不了決心用他的種苗。
“我就勸說他們搞對比種植,先不收種苗的錢,如果長勢不好分文不取,就這樣銷路慢慢打開了。”2017年,付青根擴大了育苗場的規模,由當初的10個棚,發展到了21個棚,2020年,又在小胥村新建了13個棚,在這個過程中,他也在不斷實驗、探索黃瓜新品種。
“我這個棚里種了有十多個品種,然后每個品種的表現特征都不一樣。為了選出最適合本地老百姓種的品種,每個品種在推廣之前,都會進行試種,試驗3-5年,看看它的抗病性、瓜秧的長度,包括瓜條的油亮度,保障讓大棚戶種出來的黃瓜得到最高的效益。”付青根說。
現在的付青根在培育黃瓜苗的同時也會培育甜瓜苗、豆角苗、西紅柿苗等秧苗,只要大棚戶有需求,他都會不厭其煩的做對比實驗,挑出適合本地的、效益好的品種,每年可培育1000萬株優質種苗,幫助種植戶增產增收。
平原融媒記者 柴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