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進入收獲尾聲,何石寶與妻子許幸查看生產情況
10月25日,正值“三秋”生產最忙碌的時刻。“2萬畝地還有最后2000畝沒有收,主要是因為沒有堆放場地了。我們得抓緊將已收獲的玉米脫粒、烘干,空出場地來。”平原縣土地魯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經理何石寶向記者介紹。
平原縣土地魯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規模服務中心,一輛輛運糧車進進出出,四座烘干塔緊張運轉,千萬噸玉米正集中晾曬、脫粒、烘干,一片豐收的景象。“玉米棒槌畝產2400斤,一斤棒槌可出0.526斤籽粒,玉米畝產可達1262斤,較去年畝均增產170斤。”何石寶說。
90后碩士何石寶是平原土地魯望公司引入的第一個碩士農場主。2018年以來,跟隨他的腳步,包括妻子許幸在內的7名農學碩士、學士先后落地平原魯望農場,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各自經營管理千畝農田,為鄉村振興貢獻著力量。
理念之爭——碩士下地翻“陰土”
碩士來種田,這可是個稀罕事。
2018年,平原縣土地魯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流轉桃園街道辦事處吳家莊、張麻子村5000多畝地,發展現代農業。何石寶通過應聘,來到公司所在地——平原縣桃園街道辦事處吳家莊村,成為這里的第一位碩士農場主。從跨國公司到田間一線,何石寶沒有心理落差,但讓他感覺為難的是讓當地農戶認同他的理念。
“高校走出來的碩士能不能種好吳家莊的地?”吳家莊村黨支部書記趙建平一開始是打問號的。
第一年,魯望公司優選5種小麥在吳家莊試種,全程參與播種施肥的趙建平心里不踏實:麥種播得晚、播得少,苗太稀了,麥收這季產量得下降,得讓其他村看笑話。
對于趙建平的意見,何石寶是這樣解釋的:播種時間是根據地溫確定的;種苗密度高不一定高產,種苗的密度要與旋耕深度、播種深度統籌考慮。
最終麥收交出的答卷,讓老趙懸著的心放了下來。“服氣,比我們強得不是一點半點,全部核算下來,5000余畝地畝均增產近200斤。”
2018年“三秋”,魯望公司繼續流轉土地1.3萬多畝,公司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需要大量農業人才。在何石寶的推薦下,他的妻子,畢業于山西農業大學的許幸,也跟隨何石寶的腳步來到了魯望公司“種田”。
兩人決定在麥收后,對萬畝土地進行深翻,這讓“老把式”們議論紛紛。“把‘陰土’翻上來能長東西嗎?”趙建平們疑慮重重。
“深翻這個事,從來沒有過,投入大,老百姓有顧慮。我們是秸稈還田后進行深翻,不僅不會存在‘陰土’的困擾,還有利于作物根系深扎,抗倒伏、減少化肥使用量。年年進行深翻,就會形成一個農業良性循環。”再一次,何石寶夫婦用高產量證明了新理論。
兩位在跨國公司上班的高材生,為何會離開家鄉變成農場主?農學情結也是何石寶夫婦共同提到的。“在上大學時,就對山東農業充滿了向往。濟麥系列、良星系列等山東小麥良種是課本里經常提到的,蔬菜學更是將山東蔬菜單列進行解讀學習。我倆選修蔬菜學的時候,就商定有機會一定到山東學習農業生產。”何石寶說。
三年來,何石寶夫婦先后在麥田中試種了黑小麥、綠小麥、藍小麥等優質麥種。今年,公司更是拿出1000畝地作為試驗田,讓何石寶夫婦試種中國農科院“秘密”品種。“去年試種了綠小麥,已經把當地農民驚呆了,都在夸麥穗這么長,肯定是高產品種。經過兩年做種后,明年我們就能吃到綠小麥了。”許幸說。
控旺之爭——連打兩年的“擂臺賽”
“今年我們的農業保險都沒有報險,地里一株倒伏的玉米都沒有,連報賠環節都省了。從這個結果來看,連續兩年的控旺之爭,我的妻子許幸完勝。”何石寶笑著說。
玉米控旺是指通過外部作用減少玉米向上生長速度,為了防止玉米倒伏。是否需要控旺,以及在什么時間節點控旺,何石寶和許幸夫妻二人在專業知識上都有著自己的執拗,存在著分歧。
去年玉米種植季,二人便決定拿出20畝玉米地作為試驗田打一場“擂臺賽”,用事實來說話。“拿出來的20畝地是長勢一般的玉米,沒有進行控旺,但臺風一過,玉米全部倒伏了,根本無法機收。20畝地需要雇用11個人專門撿棒子。”何石寶略帶無奈。
確定了玉米需要百分之百進行控旺,小兩口又一起鉆研起控旺的時機、藥量等具體事宜。最終確定在7月份雨后,糯玉米長到6個至7個葉片時,開始根據長勢控旺。
經過控旺,何石寶夫婦的玉米都長成了平均個頭。收獲季,一株株金黃色的玉米像整齊的列兵,有序矗立在田間。許幸不無驕傲地介紹:你看我們種的玉米株距非常緊密,但是長勢均勻,所有的玉米穗統一在95公分至105公分的位置上。這個位置再往下,不利于光合作用。再往上,倒伏風險加大。最大的好處是機收效率大大提升,原來“三秋”生產,一臺玉米收割機要配3至4人在后面撿拾棒子,現在一臺玉米收割機后只需要配一個人,減少人工六成。
“新老”之爭——“讀書讀得有死勁”
“種地還得了那么多獎金,比打工強多了,明年我也要包地!”今年,包括張麻村村民張洪春在內的14位農場主領取麥季分紅42.63萬元。這在鄉村引起了轟動。
今年,魯望公司流轉2萬畝耕地,劃分14個千畝農場承包給14名農場主。14名農場主既有7名農學碩士、學士,也有7名種田能手“老把式”。農場主管理實行績效工資制,并根據農場產量收益進行分紅激勵。今年8月,魯望公司舉行首次麥季分紅儀式,張麻村張洪春畝產最高,贏得冠軍。
農場主之一的許幸以畝產980斤的成績獲得第四名,獲得分紅3.4萬元,碩士農場主沒有比過 “老把式”,這事一直讓許幸憋著一股勁。
向“老把式”學習,學什么?許幸有心得。“我們讀書讀得有死勁,最該向‘老把式’學的就是靈活性。像耕種收環節,我們往往等到千畝地塊統一收完后,再播種。而他們,往往收一畝播一畝。要知道霜降以后,播種哪怕晚半天都會影響最終產量。”許幸說。
謙虛好學的許幸積極向經驗豐富的種植大戶請教。結合自己所學專業技術,今年秋收,她負責的農田畝產達到1300斤,在14個農場中遙遙領先。“雖然我們學歷高,但當地的種植大戶經驗豐富,這是課本上學不到的,只有取長補短才能達到1+1>2的效果。”許幸說。
雙豐收——口袋腦袋雙富有
“你知道玉米穗上的哪個蟲子是桃蛀螟嗎?”許幸一句話竟然把研究生期間主攻昆蟲專業的何石寶難住了。經過青島農業大學植物醫學院教授張恩盈的現場講解,兩口子學到了課本上沒有的知識。這件事過后,何石寶開始蹭課“農場主大學”。
農業生產日趨規模化、集約化,“種地”這一原本低門檻的行當,也正趨向高端,農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匱乏,已成現代農業發展的軟肋。8月22日,山東省首個“農場主大學”在平原縣桃園街道魯望農場開學了。這所大學的學生既有平原縣承包地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也有像許幸這樣的新農人,老師則是青島農業大學專家教授及農機技術專家。經過2個月共31節課的學習,許幸即將迎來她的再一次“畢業”,新老農人共同學習進步。
“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把自己定義為農民,而是農業新技術新模式的傳播者。”許幸感慨道,“越是這樣越覺得自己所了解的農學知識還是不夠,如有機會還是想繼續進修。”
口袋腦袋雙豐收,加上固定工資與農場主收益,小兩口一季可以賺到20萬元,就如何石寶在豐收節上發言所說,“今年,我成為了公司合伙人,也購置了房子,成為一名新‘平原人’,算是在這片土地上扎根了。”
扎根是因為志同道合的理念。“養好地,種好糧,喂好豬牛羊。”這是魯望公司的展望,同樣也是何石寶夫婦接下來的奮斗目標,
何石寶坦言,公司一直堅持種養循環、綜合利用、完全消納原則。目前,王芽子養豬場已出欄第一批育肥豬,今年預計將拓展出12個種養循環農場。“也許你下次來采訪,我就去養牛養豬了。”何石寶笑道。
在成方連片的土地上,何石寶與許幸守護著彼此,守望著未來。泥土之上的愛情,土地之上的信仰,攜手推進農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讓知識在田間開花結果。
作者 張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