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農場主何石寶、許幸夫婦察看麥苗長勢
德州新聞網訊 春灌對小麥生長意義重大。平原土地魯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碩士農場主許幸,一度面臨兩難選擇:大水漫灌能澆透,但用時多、成本高;地埋噴灌據說用時少、成本低,但自己沒有驗證過。實施地埋噴灌值不值?許幸決定冒著減產的風險“吃螃蟹”:為了鋪設地埋式噴灌機,她的麥田去年毀苗30%。
3月30日,許幸450畝麥田的灌溉已進入掃尾階段,綠油油的小麥長勢喜人。“與大水漫灌方式相比,地埋噴灌效率更高。同樣是一畝地,大田漫灌要用2個半小時、人工成本一畝地 25元,地埋噴灌僅用1小時、人工成本一畝地5元。地埋噴灌既能達到漫灌的效果,還能省工、節水。”許幸說。
糧食耕、種、收、植保、灌溉五項主要工序中,灌溉是機械化程度最低的。如何提高灌溉效率,平原縣整合惠農資金在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區作了多項嘗試,灌溉方式從傳統大水漫灌,發展為卷盤式噴灌、指針式一體化噴灌、地埋式自動噴灌等多種形式,帶來了諸多改變。這邊許幸的灌溉方式在變,那邊楊德平則改變了澆地的“生物鐘”。
57歲的楊德平從初中畢業就開始和糧田打交道,是個種了40多年地的“老把式”。在楊德平的印象中,返青水的澆灌時間全憑經驗。“一般有一個開始澆的,其他老百姓就都跟著開始澆了。春灌持續時間長,我家通常凌晨3點起床‘搶水’。今年不同,我們根據衛星遙測,將灌溉時間提前了10天。你們看,現在麥苗就已經長到了20公分,看這長勢預計每畝產量能達到1000斤,又將是一個豐收年。”楊德平滿臉喜悅地說。
楊德平所說的“新農具”——衛星遙測,是平原縣農業農村局實施的云數據共享平臺項目。這個農業大數據項目借助布設在田間的傳感器,收集苗情、墑情、蟲情、病情數據,實時監測溫度、濕度、風力等環境條件。采集的數據實時傳輸至智慧農業共享平臺,實現遠程診斷和智能決策,實現農作物的生產環境自動化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比如不久前根據去年一年的“四情”數據,大數據給出了天氣較往年偏旱、需提前澆灌返青水的精確判斷。
灌溉方式在變、灌溉時間在變,灌溉“內容”也在變。“再有一個月,管道鋪設完成后,周邊1000畝農田將通過噴灌機直接灌溉富含沼液、有機肥的肥水,這標志著我們的種養循環農場從理論變成了現實。”平原土地魯望公司種植經理何石寶說。
立足循環綠色發展,平原土地魯望公司探索兩個人管理一千畝地、養殖一萬頭豬的循環種養模式。在2020年建成一處存欄一萬頭育肥豬場的基礎上,實施種養循環核心示范區建設項目。“生豬排放的糞污,通過管道流進固液分離機進行干濕分離,固體、液體再分別進行發酵。固體發酵好后做成有機飼料可以直接使用,液體發酵好之后進入中轉池,通過全自動自走式指針噴灌機噴灑在農田里。通過“地上種糧-糧變飼料-飼料養殖-養殖產糞-糞肥還田-土壤改良-品質原糧”的循環種養模式,串起一條資源變廢為寶的種養循環產業鏈。
眼前的春灌“三變”,其背后是惠農資金的精準“灌溉”:以指針式噴灌機應用為先導, 2018年以來平原縣利用全省現代高效農業發展糧棉油綠色高質高效創建項目資金360萬元,購置了16套指針式水肥一體噴灌機;集中落地總額620萬元的平原縣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能力建設、水肥一體化等三個財政資金獎補項目;先后購置了無人機、植保機、鎮壓器、地埋式智能水肥(藥)一體化系統等農機設備,為示范區的8.1萬畝農田保駕護航。平原縣委書記王洪霞介紹,去年以來,平原縣統籌整合使用各級涉農資金共5.3億元,實施鄉村振興項目76個,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
張大偉 辛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