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采摘猴頭菇。 記者 石少軍 攝
菌架上,一排排猴頭菇伸出“小腦袋”長勢喜人;菌架旁,三五成群的村民忙碌著。4月14日,走進位于祝阿鎮油坊趙村的山東佳佳菌業科技有限公司猴頭菇養殖基地,眼前一派繁忙景象。
該養殖基地總占地500畝,游客可一邊欣賞海南熱帶植物,一邊采摘饅頭大小的新鮮猴頭菇。公司生產的猴頭菇遠銷北京、上海、廣州、成都、鄭州等地,年產值達到3000萬元。
憶往昔投資2000萬元發展養殖
“這的猴頭菇口感很好,我們一家人都喜歡,幾乎每個月都過來玩一兩次,除了采摘新鮮的猴頭菇,還能欣賞到熱帶植物,看到鴕鳥、羊駝、孔雀等小動物,一家人都非常開心。”操著濃重東北口音的游客柏麗介紹道。柏麗的老家在黑龍江省,自從來齊河生活,受產地限制吃新鮮猴頭菇的機會很少,去年,聽說祝阿鎮有了猴頭菇養殖基地,便慕名而來。
“猴頭菇,又稱猴頭菌,因外形酷似猴頭而得名,肉嫩、味香、鮮美可口,與熊掌、燕窩、魚翅并稱四大名菜,營養價值非常高,其富含多肽、多糖、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故有山珍猴頭美稱。猴頭菇又是名貴中藥材,傳統中醫認為猴頭菇性平、味甘,具有助消化、利五臟的功效等。”說起自家產品,公司經理劉海龍滔滔不絕。
然而,公司起初并不是養殖猴頭菇。“當初公司董事長孫友剛看中的是這里的區位優勢,祝阿鎮油坊趙村和濟南一河之隔,環境優美,便投資2000多萬元在這里租了500畝地,成立山東樂融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并從海南引進熱帶植物,養殖鵝和甲魚,發展農業觀光旅游+養殖項目。”劉海龍介紹。
想法是美好的,但實踐如何還需要市場來檢驗。發展觀光旅游與養殖業結合只是摸索經驗,項目未掙到錢。2020年,經過多方考察,孫友剛和劉海龍研究起了新項目,他們覺得要做好農業還是要做好特色。經過多方考察,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猴頭菇成為他們心儀的目標之一,加之新鮮猴頭菇保質期較短、運輸難等原因,主要在黑龍江、福建等主產地周邊銷售,齊河及其附近區域市面上銷售的猴頭菇大多是干品,猴頭菇鮮品比較少,市場前景廣闊。2020年,他們注冊成立山東佳佳菌業科技有限公司,發展猴頭菇養殖。
請專家探索猴頭菇大棚養殖
猴頭菇對養殖溫度、技術要求較高,為了上好養殖“第一課”,去年8月,孫友剛、劉海龍兩人前往福建古田縣吉巷鄉考察學習一周時間,了解猴頭菇養殖技術,并從當地聘請了一位技術專家。
猴頭菇要求的溫度和濕度較高,而齊河位于黃河流域,自然條件并不特別適合,但優勢在于養殖所需的棉籽殼等原料周邊地區豐富,這節省了大量的運輸成本和時間。為營造適宜的猴頭菇生長環境,他們選擇大棚養殖,一年四季都能生長,不受季節制約。
技術專家姚海虎專長在于室外養殖,對大棚養殖也是初次嘗試,來到祝阿鎮后他便與劉海龍一起研究大棚養殖技術,經過多次失敗,終于成功培養出了達標的大棚猴頭菇。
猴頭菇的生產工藝流程繁雜,包括菌種準備、代料儲備、培養基配置、裝袋、滅菌、接種、培菌、出菇管理、采收加工,而其中的裝袋滅菌環節十分關鍵,為此公司配備2臺自動裝袋機和1臺高蒸汽滅菌設備,確保產品品質。
重品質創新使用水簾系統
劉海龍介紹,滅菌柜操作難度大,操作不當就影響猴頭菇的長勢。他們團隊通過大量實驗,對設備進行了全方位的技術改造,尤其是將聚氨酯發泡材料用于滅菌柜,保溫效果好,24小時溫度僅下降10攝氏度。
“將水簾系統運用到猴頭菇生產線上,也是我們的獨創。”劉海龍說,水簾(濕簾)是一種特種紙質蜂窩結構材料,其工作原理是“水蒸發吸收熱量”這一自然物理現象,即水在重力的作用下,由上往下流,在水簾(濕簾)波紋狀的纖維表面形成水膜,當流動的空氣經過水簾(濕簾)時,水膜中的水會蒸發吸收空氣中的熱量,帶走大量的潛熱,使經過水簾(濕簾)的空氣濕度降低,從而達到降溫目的,它可以有效降溫、換氣通風,促進菌類生長,水簾材質為瓦楞紙,成本低廉,使用安全,效果顯著。
為保障采收的鮮猴頭菇品質,他們在進行分類的基礎上,需在采摘后的3至4小時內移入冷庫打冷。“溫度過高會造成猴頭菇子體失水過快,導致內外水分蒸發速度不一致,阻礙內層的水分蒸發,降低多酚氧化酶和過氧化酶的活性,引起褐變,使干品的顏色變黑褐,因此在全過程注意溫度調置十分重要。”劉海龍說。他們還會拿出一部分鮮猴頭菇進行烘干,作為開發下游產品使用。如今,公司的猴頭菇年產值約3000萬元,產品占領了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還與上海2家批發商達成合作,鄭州、成都、廣州都有合作伙伴。
“我們每天都會接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訂購電話,接下來要擴大規模,將產能提高1倍以上,年營業額增長到6000萬元。”劉海龍說,今年下半年,公司將引進深加工設備,把猴頭菇做成養胃粥,再拿出100畝地,發展葡萄、草莓采摘,吸引更多濟南等周邊游客前來觀光旅游。
□本報記者 石少軍 本報通訊員 崔志華 朱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