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官鎮東街村發展特色種植,村民集體雙增收——引種蒲公英 野草變“金花”
□本報記者黃曉龍李曉楠本報通訊員王業婷孫驥
“今年蒲公英長勢不錯,這次收割的第二茬產量將達到每畝1000斤。 ”6月17日,趙官鎮東街村黨支部書記阮祥洪介紹。眼下趙官鎮東街村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種植的30畝蒲公英開始收割,精選出的原料將被送進加工車間炒制成蒲公英保健茶。
然而,這片“金土地”先前卻是村民們認為的瘠薄地——種小麥、玉米每畝純收入也就是三四百塊錢,可外出務工遠不止這些,加之來回耕種所需時間、路費,得不償失,大家普遍選擇以每畝三四百元租給其他村民。2017年9月,阮祥洪牽頭成立東街土地股份合作社,經過不懈努力,如今合作社入社群眾達到575人,入社耕地擴大到702.35畝,分別占全村總數的77.91%、68.62%。
合作社帶領村民蹚出致富路
東街村位于趙官鎮政府駐地以東,20分鐘到長清、40分鐘到濟南,便利的交通方便了村民出行,同樣也成為村中勞動力流失的主要原因,全村50歲以下的村民中,有70%選擇到濟南、長清等地務工。
2014年,38歲的阮祥洪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如何留住勞動力,提高農業收益,促民增收、促村集體增收,成為壓在他心上的一塊大石頭。
通過多次商議,村“兩委”班子從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中找到了突破口,決定從降低生產成本和增產增收兩方面下功夫。2017年9月,阮祥洪成立趙官鎮東街土地股份合作社,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可是在合作社成立之初,群眾的積極性并不高,即便是報名入社的村民也會出現持續觀望、猶豫不決的情況。“加入合作社,每畝每年給大家800元的保底收益,還有二次分紅,要是賠了,我自己出錢給大家補上,保證鄉親們吃不了虧。 ”阮祥洪向村民立下了“軍令狀”,并帶著村民前往寧津縣保店鎮陶莊村考察。大家看到了阮祥洪的決心,首批就有556人、692畝耕地入社。
在合作社缺少啟動資金的情況下,阮祥洪憑借多年從事挖掘機租賃、承接修路等工程積攢下的收入,自掏腰包拿出12萬元,并多方籌措,累計投入80萬元,先后建設了儲量能力達1500噸的糧倉、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的晾曬場,購買大型拖拉機、打草機、旋耕犁、播種機等農機具。
村“兩委”班子成員也甩開膀子親自上陣,盯靠在播種、澆水的每一個環節。大家信心滿滿期待來年有個好收成,卻不想遇到倒春寒。玉米減產,收益也難以支付保底分紅,阮祥洪沒有猶豫,又拿出15萬元用于支付保底分紅。“做任何事情有成功就有失敗,但不能被嚇住,只要堅定信心,就沒有干不成的事。”阮祥洪說。他總結經驗,與中化現代農業(山東)有限公司齊河技術服務中心開展合作,對種子、肥料、農藥等進行統購,聘請服務中心專業技術人員對東街村土地進行檢測,“量身”確定了適合該村土地的優質小麥品種“濟麥20號”和優質高產玉米品種,一畝地可增收120元。
在縣、鎮兩級農技部門的指導下,村“兩委”班子還按照現代農業發展方向,把加強產前、產中、產后等細節管理作為合作社收益保障的基礎性工作,對生產過程中的灌溉、防治、收割等環節實行統管和農產品統銷,有效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依托自建糧倉的優勢,對農作物貯藏,以期保值增值,適時銷售,增加效益。憑借合作社種植作物品種優良、農業機械化便利等優勢,2019年底,除去保底分紅外,入社群眾還拿到了每畝400元的二次分紅。
蒲公英制成保健茶,每畝純收入5000元
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集體的收入多了,但阮祥洪沒有停下腳步,而是思考著如何實現合作社收益的再提高。“種糧食作物收益偏低,要轉型種植經濟作物。 ”阮祥洪提出了這樣的想法。他先后多次到安徽、河南考察水稻、大豆等經濟作物,經過與村“兩委”干部的反復商議、研究,結合東街村地理位置、土壤實際等因素,最后確定種植蒲公英。“蒲公英適應性很強,對土質和溫度要求都不高,生長過程病蟲害也比較少,一年還可收割6茬,最重要的是蒲公英全身都是寶,葉、稈能炒制成茶,根是重要的中藥材,市場需求大。 ”阮祥洪介紹。
村民都覺得這是件好事,但又心存顧慮:“咱們對蒲公英種植一竅不通,要是賠了咋辦?不如種小麥、玉米來得穩妥些。 ”
保險起見,2019年春季,合作社拿出5畝低效集體土地“試水”,從河南省購買了高品質蒲公英品種,并邀請縣、鎮兩級農技部門專家進行指導,最終試種成功。阮祥洪從中挑選出品質較好的蒲公英,拿面條烘干機代替炒茶設備炒制出200多公斤茶,村“兩委”成員又當起“推銷員”,首批蒲公英茶很快銷售一空,得到了購買者的一致好評。
蒲公英種植迎來“開門紅”,也讓阮祥洪看到了蒲公英產業發展的希望,并借勢將合作社種植面積擴大到30畝,同時,以1000元一股的方式融資20余萬元,建設了制茶車間、購置了炒茶設備,發展無公害蒲公英保健茶制作。
如今,東街村的蒲公英產業初見成效,年畝產可到3000公斤,按照每15公斤鮮葉出1公斤蒲公英茶,每公斤茶葉市場價300元計算,去除生產、加工和包裝成本,每畝純收入約5000元。
增收有了新路子,入社村民自然是興奮不已,大家茶余飯后談論最多的就是村子“三色”的故事。“一是麥子、玉米成熟的金色,二是蒲公英收割時的綠色,還有村‘兩委’成員變黑的膚色。”村委會主任周長利說。除去償還前期基礎設施建設、購買農機等各項花銷,合作社今年二次分紅每畝可再增加200元,村集體增收5萬元,實現了農民致富和集體增收的“雙贏”。
拓展線上銷售,試水直播帶貨
除了穿梭在田間地頭時刻觀察作物長勢,阮祥洪又在拓展蒲公英茶的銷路上做足了功課。“‘宅經濟’的增長進一步刺激了電商直播,產品要想增加銷量,就要拓展線上市場。”阮祥洪認為,該村便利的交通以及齊河物流的快速發展,更堅定了他的信心。
今年3月,阮祥洪的一位朋友找到他,北京一家電商平臺愿意與合作社就蒲公英產業開展合作。這個消息讓他興奮不已。經過3次協商,目前雙方已達成初步合作意向。這還遠遠不夠,他們計劃利用合作社,打造一個工廠直播間,對蒲公英收割、炒制過程進行線上直播,讓消費者更加直觀了解蒲公英茶的生產、加工、制作流程,并普及一些蒲公英保健茶的小知識,吸引消費者購買。“如今齊河有了專業的電商孵化基地,不但能為我們直播帶貨,還可給我們提供產品拍攝、視頻剪輯方面的專業培訓,村子里年輕人的思想也在發生著變化,開始主動了解作物種植、收獲的相關知識了。”談及合作社的發展前景,阮祥洪望著收割后的蒲公英說:“困難總會有,但就像蒲公英長成即被收割,可它們并沒有停止生長,反而會愈加旺盛,合作社也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