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著冰笊籬,揣上卡尺,背上防護繩,迎著刺骨寒風,在滿是冰凌的黃河冰面上,鑿個碗口大冰洞,記錄好冰層厚度。這是2月1日,黃河豆腐窩管理段冰凌觀測員在一線工作的場景。
1月份,我縣遭受極寒天氣,黃河河面上出現了流凌現象,最大流凌密度達到90%,最大冰塊面積為10平方米,冰層厚度最大值達到21厘米,最大封河長度16835米,創2016年以來的最大值。
豆腐窩管理段有15人,3個人一組,負責冰凌觀測。管理段河面長度為14.4公里,有將近40個測冰點,大家的工作任務比較繁重。
“凌汛期開始我們就全員出動,24小時輪流值守,流凌密度大的時候,我們就要加強巡查。”工程技術員顏波說。
早晨8點半之前,管理段要上報所轄河段內流凌的數據,觀測員李士濤和同事許士強等人6點多就起床,7點左右就要去現場。
一手觀測,一手將數據填好,這是他們的工作常態,由于戴著手套,填寫數據很不方便,大家一般都是裸露著手工作。河邊風大,凍僵是小事,很多同事的手都已凍傷、凍裂,一圈巡測下來,他們的腳也會凍麻,得跺幾下腳才能開車。
“以前我們這沒有配車,都是自己想辦法出去,有的騎自行車,有的騎電動車,條件非常艱苦,現在好多了。”李士濤說,每次巡查,一個來回就要走將近30多公里路。
凌汛期冰凌觀測是最危險的工作,淌凌密度大的時候,冰多流急,很容易形成冰凌堆積,造成河道堵塞,形成冰壩。“形成冰壩了不得,就怕這種險情出現,這是我們最不愿意看到的。”
下午3點多,李士濤和隊員們結束了第二輪冰凌觀測。
“忙的時候,啥時候回來啥時候吃,你看今天,都3點多了,才回來吃。”冰凌觀測員孫茂林一邊摸著咕咕直響的肚子一邊說。
“我家就在黃河邊的村子里,距管理段3公里遠,我在段上過了20個春節了。”52歲的孫茂林說,“只有我家離這最近,春節值班責無旁貸,讓年輕同事回家團圓,我們心里也跟著開心。”
“一晃又要過年了,記得剛結婚后的第一個春節就是在段上過的。”顏波說,2005年大年初一,他值班,對象也跟著過來陪著。如今,他在段上已過了12個春節,有時能包水餃吃,有時買點凍水餃煮著吃。前幾年,管理段還是平房,沒有空調和暖氣,只能燒爐子,屋子比較冷,現在搬進了新的辦公樓,宿舍也有空調了,“跟那時候比,現在的日子太幸福了。”
“冰凌觀測工作關乎著治黃工程,關乎著全縣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們深感責任重大,工作上不敢有一絲馬虎和懈怠。”顏波說。
“每當看到大壩上有一家子人來游玩時,我們都會心生羨慕,然而游客來玩時,正是我們值守任務最吃緊的時候,平時也沒有節假日,幾乎全年無休,沒時間陪老婆孩子,心里還是比較愧疚,但都為了工作,為了全縣百姓,家人也都理解。”顏波說。
記者了解到,黃河齊河段有6個管理段,共60余人,他們秉持“維護黃河健康生命,促進流域人水和諧”的理念,執著地堅守在黃河岸畔,為守護河道安全默默地奉獻著。□本報記者 石少軍 本報通訊員 張云